前言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5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5-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0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我国河流氮素污染研究概况 | 第20页 |
·氮素损失及污染机理研究 | 第20-23页 |
·氮素损失影响因素研究 | 第23-24页 |
·氮素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 第24-28页 |
·氮素污染源控制技术研究 | 第24-25页 |
·氮素污染径流制技术研究 | 第25-27页 |
·氮素污染河网末端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 第27-28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8页 |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大田农业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30-83页 |
·试验基地概况 | 第30-34页 |
·自然概况 | 第30页 |
·化肥使用情况 | 第30-31页 |
·试验基地简介 | 第31-32页 |
·测坑试验区 | 第31-32页 |
·大田试验区 | 第32页 |
·试验点环境背景 | 第32-34页 |
·大田农业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34-41页 |
·试验设计 | 第34-39页 |
·稻田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34-35页 |
·麦地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35-37页 |
·蔬菜地氮素污染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37-39页 |
·分析方法概述 | 第39-4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1-81页 |
·稻田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41-59页 |
·各处理坑面水氮素浓度变化趋势 | 第46-49页 |
·各处理渗漏水氮素浓度变化趋势 | 第49-51页 |
·各处理渗漏水氮素淋失系数 | 第51-53页 |
·稻田氮素降雨径流极端流失研究 | 第53-55页 |
·稻田测坑试验氮素排水流失研究 | 第55页 |
·径流试验区和面上稻田的氮素流失系数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麦地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59-70页 |
·各处理渗漏水氮素浓度变化趋势 | 第59-64页 |
·各处理渗漏水氮素淋失研究 | 第64-68页 |
·测坑与大田在渗漏水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68-69页 |
·水稻、小麦轮作氮素渗漏淋失系数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蔬菜地氮素污染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70-81页 |
·塌菜田渗漏水氮素淋失特性研究 | 第70-75页 |
·生菜田渗漏水氮素淋失特性研究 | 第75-78页 |
·塌菜、生菜轮作氮素淋失系数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大田氮素流失特性汇总 | 第81-83页 |
·上海郊区大田氮素流失系数 | 第81-82页 |
·上海郊区大田氮素流失量估算 | 第82-83页 |
第三章 河岸带对氮素污染径流削减效果研究 | 第83-100页 |
·河岸带的功能分析 | 第83-85页 |
·缓冲带功能 | 第84页 |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 | 第84页 |
·护岸功能 | 第84页 |
·经济和美学价值 | 第84-85页 |
·河岸带对污染径流中氮素的削减作用及机理分析 | 第85-86页 |
·物理过程 | 第85页 |
·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 | 第85-86页 |
·河岸带对面源污染去除效果的现场试验 | 第86-90页 |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法 | 第87页 |
·试验选址布局和植被选择 | 第87-88页 |
·布水系统和集水系统设计 | 第88-9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0-98页 |
a.4.1 河岸带对不同深度水样各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 | 第90-94页 |
·对NH_3-N的去除效果 | 第90-91页 |
·对硝氮的去除效果 | 第91-92页 |
·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 第92-94页 |
·不同植被对各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 | 第94-98页 |
·对NH_3-N的去除效果 | 第94-95页 |
·对NO_3-N的去除效果 | 第95-97页 |
·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河网水质的引清调水修复及优化调度方案研究 | 第100-131页 |
·引清调水概述 | 第101-103页 |
·引清调水的作用分析 | 第101-102页 |
·引清调水改善水环境的机理分析 | 第102页 |
·上海郊区河道引清调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青浦城区西北片引清调水优化调度方案研究 | 第103-128页 |
·青浦城区西北片基本情况及引清调水的必要性 | 第103-104页 |
·河网内污染物迁移的数学模型构建 | 第104-10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5页 |
·模型中基本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 第105-107页 |
·青浦城区西北片河网内污染物迁移的数学模型及其验证 | 第107-113页 |
·方法论 | 第107页 |
·青浦城区西北片河网库容曲线及有关河段的截面积—水位关系 | 第107-110页 |
·青浦城区西北片河网内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实例及其验证分析 | 第110-113页 |
·不同调水方案的效果分析 | 第113-128页 |
·模拟考察的调水工况 | 第114页 |
·边引边排工况模拟分析 | 第114-123页 |
·先排后引工况的模拟分析 | 第123-125页 |
·不同季节调水频率的确定 | 第125-127页 |
·河网内水体流动自净功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127-128页 |
·小结 | 第128-13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结论 | 第131-132页 |
·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153-154页 |
附录A 发表论文EI收录证明 | 第154-155页 |
附录B 发表论文EI收录证明附件 | 第155-156页 |
附图A 上海市河网水质控制标准示意图 | 第156-157页 |
附图B 上海市青浦区西北片平面图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