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9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化感作用定义 | 第13-14页 |
·化感物质种类 | 第14页 |
·化感物质释放途径 | 第14-15页 |
·化感作用机理 | 第15-19页 |
·化感作用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展望 | 第27-29页 |
第2章 受体植物及浸提溶剂的筛选 | 第29-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实验材料的收集 | 第29页 |
·受试植物 | 第29页 |
·浸提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实验 | 第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1页 |
·各部位不同极性溶剂的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2页 |
·各部位不同极性溶剂的浸提液对受体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2-38页 |
·各部位不同极性溶剂对四种受体植物的RI和SE | 第38-41页 |
·对受体植物幼苗生长形态的影响 | 第41页 |
·讨论与总结 | 第41-44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总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不同浓度的芒萁叶乙醇浸提液对莴苣的影响 | 第44-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的收集 | 第44页 |
·受试植物 | 第44页 |
·浸提液的制备 | 第44页 |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实验 | 第44页 |
·芒萁叶乙醇浸提液对莴苣根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4-45页 |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不同浓度乙醇浸提液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浓度乙醇浸提液对莴苣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5-47页 |
·叶乙醇浸提液对莴苣根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第4章 芒萁叶不同浓度乙醇浸提液对莴苣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0-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莴苣幼苗的准备 | 第50-51页 |
·醇提液对莴苣幼苗的处理 | 第51页 |
·莴苣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51-54页 |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52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52-53页 |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测定 | 第53页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53-54页 |
·数据统计处理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化感物质处理对莴苣幼苗根部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对SOD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对POD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对CAT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第5章 芒萁化感物质的初步研究 | 第61-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各部位醇提液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61-62页 |
·各部位醇提液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5页 |
第6章 芒萁各浸提液抑菌试验研究 | 第65-70页 |
·试验材料 | 第65-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页 |
·各种浸提液的制备 | 第66页 |
·供试菌株的准备 | 第66页 |
·抑菌试验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芒萁不同浸提液的抑菌效应 | 第67-68页 |
·芒萁各部位浸提液的抑菌效应 | 第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芒萁化感作用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