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英文致谢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2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5-37页 |
·徐志摩翻译研究回顾 | 第31-34页 |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34-35页 |
·论文的内容框架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徐志摩译介生涯综述 | 第37-59页 |
·徐志摩早年生平简述 | 第38-39页 |
·徐志摩美英留学生涯简述 | 第39-45页 |
·归国后创作及译介生涯综述 | 第45-57页 |
·徐志摩的翻译家素养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徐志摩的翻译思想 | 第59-88页 |
·徐志摩之前的中国翻译思想简介 | 第59-71页 |
·佛经翻译时期 | 第59-62页 |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 第62-64页 |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 第64-71页 |
·小结 | 第71页 |
·徐志摩之前的西方翻译思想简介 | 第71-73页 |
·五四文化语境与翻译思想氛围 | 第73-80页 |
·五四文化语境与翻译思想的互动关系 | 第73-77页 |
·新文化运动中翻译选材的特点 | 第77-78页 |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翻译及接受上的“偏食”现象 | 第78-80页 |
·徐志摩翻译思想的产生、发展与阐释 | 第80-88页 |
第四章 徐志摩诗歌翻译与创作 | 第88-127页 |
·徐志摩从事诗歌翻译的背景与起因 | 第88-93页 |
·英诗汉译发轫至五四前夕 | 第88-90页 |
·五四时期的英诗汉译 | 第90-92页 |
·徐志摩诗歌翻译的缘起 | 第92-93页 |
·徐志摩诗歌翻译实践综述及其译介的主要作家 | 第93-97页 |
·徐志摩诗歌翻译实践综述 | 第93-95页 |
·徐志摩诗歌译介的主要作家——哈代 | 第95-97页 |
·徐志摩诗歌翻译选材 | 第97-100页 |
·徐志摩诗歌翻译实践评析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100-127页 |
·徐志摩诗歌翻译实践评析——哈代 | 第100-109页 |
·徐志摩诗歌翻译实践评析——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 | 第109-116页 |
·徐志摩诗歌翻译实践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116-127页 |
第五章 徐志摩小说翻译与创作 | 第127-140页 |
·徐志摩从事小说翻译的背景与起因 | 第127-129页 |
·徐志摩小说翻译实践综述及其译介的主要作家 | 第129-132页 |
·徐志摩小说翻译实践综述 | 第129-130页 |
·徐志摩小说译介的主要作家——曼斯菲尔德 | 第130-132页 |
·徐志摩小说翻译选材 | 第132-134页 |
·徐志摩小说翻译实践评析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 第134-140页 |
第六章 徐志摩戏剧翻译与创作 | 第140-159页 |
·徐志摩从事戏剧翻译的背景与起因 | 第141-144页 |
·徐志摩从事戏剧翻译的背景 | 第141-144页 |
·徐志摩从事戏剧翻译的起因 | 第144页 |
·徐志摩戏剧翻译实践综述及其译介的主要作家 | 第144-147页 |
·徐志摩戏剧翻译实践综述 | 第144-145页 |
·徐志摩戏剧翻译译介的主要作家——邓南遮 | 第145-147页 |
·徐志摩戏剧翻译选材 | 第147-148页 |
·徐志摩戏剧翻译实践评析及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 | 第148-159页 |
·徐志摩的戏剧观 | 第148-154页 |
·“国剧运动” | 第154-157页 |
·徐志摩戏剧翻译实践对其戏剧创作产生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第七章 徐志摩其它文体作品译介 | 第159-167页 |
·徐志摩从事其它文体作品译介的背景与起因 | 第159-160页 |
·徐志摩其它文体作品译介实践综述及其译介的主要作家 | 第160-163页 |
·徐志摩其它文体作品译介实践综述 | 第160-162页 |
·徐志摩其它文体作品译介的主要作家——罗素泰戈尔 | 第162-163页 |
·徐志摩其它文体作品译介选材 | 第163-164页 |
·徐志摩其它文体作品译介实践评析 | 第164-16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