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8-9页 |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9-10页 |
第二章 经济增长极和区域发展理论的含义 | 第10-18页 |
·增长极理论起源 | 第10-12页 |
·经济增长极和区域发展理论的十大新进展 | 第12-18页 |
·新产业空间理论 | 第12-13页 |
·“集群”和增长极定位新原则 | 第13页 |
·区域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与区域创新 | 第13-14页 |
·全球性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 | 第14页 |
·新经济空间(场)理论 | 第14-15页 |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15页 |
·抨击自上而下依靠外力建立增长极的政策 | 第15-16页 |
·设立孵化器(创新中心)和粘性区 | 第16页 |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理论的新探讨 | 第16-17页 |
·区域发展目标和区域政策的新变化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城市规划及在规划中所遵循的理念 | 第18-29页 |
·城市规划概念 | 第18页 |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 第18-19页 |
·城市规划遵循的理念 | 第19-21页 |
·我们以往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认识上的缺陷 | 第21-23页 |
·“合理城市规划”要充分体现六大指导原则 | 第23-25页 |
·当前的城市规划亟需关注并加以纠正的重要事项 | 第25-29页 |
第四章 红桥区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9-45页 |
·红桥区的历史沿革和城区规划现状 | 第29-30页 |
·人口分布和民族情况 | 第30页 |
·红桥区经济发展数据 | 第30-31页 |
·红桥区的产业发展与布局 | 第31-36页 |
·工业 | 第31-32页 |
·商贸服务业 | 第32-33页 |
·仓储 | 第33-34页 |
·个体私营经济 | 第34-36页 |
·科学技术和教育 | 第36页 |
·红桥区市政工程设施发展现状 | 第36-37页 |
·红桥区生态与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 第37-39页 |
·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污染源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39页 |
·综合分析 | 第39-45页 |
·机遇探询与优势分析 | 第39-41页 |
·劣势分析与判断 | 第41-42页 |
·应该解决的问题 | 第42-45页 |
第五章 运用增长极和区域经济理论规划红桥区经济发展 | 第45-65页 |
·天津市发展战略 | 第45-47页 |
·临近区县经济发展特点 | 第47-48页 |
·临近区县重点产业选择的共性 | 第47页 |
·五区县重点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 | 第47-48页 |
·红桥区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 第48-51页 |
·指导思想 | 第48页 |
·战略目标 | 第48-50页 |
·空间布局 | 第50-51页 |
·红桥区增长极的建立和发展布局 | 第51-65页 |
·红桥区经济发展“四点一线”战略部署 | 第51-57页 |
·树立“网状交织发展”理念,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 第57-58页 |
·应用产业布局理论促进增长极的建立 | 第58-60页 |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高新工业园区 | 第60-61页 |
·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促进西站、运河经贸区发展 | 第61-65页 |
第六章 政府在创建经济增长极和实施发展战略的作用 | 第65-70页 |
·招商引资的作用 | 第65-66页 |
·“借助优势”的作用 | 第66-67页 |
·“长期坚持”的作用 | 第67-68页 |
·“和谐稳定”的作用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