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引言 | 第7-8页 |
·水下机器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8-9页 |
·水下机器人的回收问题概述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来源与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自治水下机器人回收方法与分析 | 第14-21页 |
·自治水下机器人回收综述 | 第14页 |
·主要的AUV回收方法分析 | 第14-20页 |
·麻省理工学院 AUV—OdysseyⅡ | 第14-15页 |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AUV—Ocean Voyager Ⅱ | 第15-16页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AUV—“探索者”号 | 第16-18页 |
·法国:海洋系统技术中心(CTSN) | 第18页 |
·美国海军研究生院(NPS)——Phoenix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下潜平台沉浮系统方案规划 | 第21-38页 |
·下潜平台沉浮系统设计思想 | 第21-23页 |
·引言 | 第21页 |
·下潜平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思想 | 第21-22页 |
·下潜平台主体的设计 | 第22-23页 |
·具体方案的实现 | 第23-32页 |
·艇身 | 第23-24页 |
·动力系统 | 第24-27页 |
·水下定位测量传感器组成 | 第27-32页 |
·活塞式皮囊沉浮系统 | 第32-36页 |
·系统执行机构设计方案 | 第32-33页 |
·方案性能评价 | 第33-35页 |
·系统控制策略 | 第35-36页 |
·耦合的消除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下潜平台运动学分析 | 第38-47页 |
·引言 | 第38页 |
·运动学分析 | 第38-40页 |
·坐标系定义 | 第38-39页 |
·变量定义 | 第39-40页 |
·下潜平台空间运动模型 | 第40-46页 |
·下潜平台空间运动标准数学模型 | 第40-43页 |
·下潜平台空间运动简化数学模型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下潜平台沉浮运动分析与仿真 | 第47-61页 |
·下潜平台总体在水面的沉浮运动分析 | 第47-50页 |
·建立坐标系与受力分析 | 第47-48页 |
·沉浮运动方程 | 第48-49页 |
·自由阻尼振荡 | 第49-50页 |
·强迫振荡 | 第50页 |
·下潜平台总体在水面的横摇运动分析 | 第50-53页 |
·自由阻尼横摇 | 第50-51页 |
·波生横摇 | 第51-53页 |
·沉浮系统仿真验证 | 第53-59页 |
·沉浮系统仿真模型 | 第53-56页 |
·沉浮系统PID仿真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