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一、“法庭之友”的源起及其在西方国家的运作概况 | 第7-15页 |
(一) “法庭之友”的源起及发展 | 第7-9页 |
(二) “法庭之友”制度在国外的运作状况 | 第9-15页 |
1、“法庭之友”在美国 | 第9-10页 |
2、“法庭之友”在英国 | 第10-12页 |
3、“法庭之友”在 WTO | 第12-15页 |
二、司法改革与“法庭之友”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5-17页 |
(一) 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 第15-16页 |
(二) 引入“法庭之友”制度对我国司法改革的价值 | 第16-17页 |
三、我国引入“法庭之友”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7-31页 |
(一) 我国引入“法庭之友”制度的必要性 | 第17-22页 |
1、鉴定证据需要“法庭之友”的积极补充 | 第17-20页 |
2、法官在审理案件中的知识局限需要“法庭之友”的弥补 | 第20页 |
3、公益诉讼的建立需要“法庭之友”的参与 | 第20-21页 |
4、我国实现司法改革的目标需要“法庭之友”的支持 | 第21-22页 |
(二) 我国引入“法庭之友”制度的可行性 | 第22-31页 |
1、我国的职权主义审判方式 | 第23-24页 |
2、我国的司法鉴定人制度 | 第24-30页 |
3、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 | 第30-31页 |
四、构建我国“法庭之友”制度的整体建议方案 | 第31-39页 |
(一) “法庭之友”的立法安排模式 | 第31-35页 |
(二) “法庭之友”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制度设计 | 第35-39页 |
1、诉讼法方面的配套制度设计 | 第35页 |
2、证据法上的配套制度设计 | 第35-36页 |
3、专家法律意见书问题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详细摘要 | 第4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