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8页
前言第8-15页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及主要观点第15-36页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产生及发展的概述第15-19页
  一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第15-16页
  二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16-19页
 第二节 关于积极第19-25页
  一 什么是积极第19-20页
  二 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然性第20-23页
  三 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要性第23-25页
 第三节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第25-36页
  一 实现平衡的心理学价值观第25-30页
  二 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第30-33页
  三 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第33-36页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的性质第36-56页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心理学渊源第36-38页
  一 积极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第36-37页
  二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第37页
  三 积极心理学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健康运动第37-38页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第38-46页
  一 东方佛教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第38-41页
  二 社会建构主义与积极心理学第41-46页
 第三节 积极心理学运动性质的分析第46-56页
  一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比较第46-49页
  二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第49-53页
  三 积极心理学不是心理学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发展第53-56页
第三章 积极体验第56-87页
 第一节 概述第56-60页
  一 情绪研究的简单回顾第56-57页
  二 心理学关于情绪研究的消极倾向第57-58页
  三 什么是积极情绪体验第58-60页
 第二节 积极情绪的功能分析第60-64页
  一 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第60-63页
  二 积极情绪对心理紧张的消解功能第63-64页
 第三节 主观幸福感第64-87页
  一 什么是幸福第64-65页
  二 什么是主观幸福感第65-69页
  三 主观幸福感生成的三种主要理论第69-73页
  四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各因素分析第73-82页
  五 主观幸福感的评估和测量第82-87页
第四章 积极人格第87-110页
 第一节 人格及人格研究的概述第87-89页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关于人格的基本观点第89-96页
  一 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第90-94页
  二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分类第94-96页
 第三节 积极人格形成的心理动力第96-101页
  一 内在动机第97-99页
  二 外在动机第99-101页
 第四节 积极人格实现的主要途径第101-108页
  一 增进积极体验第101-104页
  二 培养良好的自尊第104-108页
 第五节 对积极人格理论的评价第108-110页
  一 积极人格理论的贡献第109页
  二 积极人格理论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109-110页
第五章 积极的社会制度第110-141页
 第一节 积极的国家制度第110-115页
  一 树立新的国家发展目标第111-114页
  二 明确政府职能第114-115页
 第二节 积极的工作制度第115-120页
  一 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员工第115-117页
  二 怎样创造积极的工作制度第117-118页
  三 积极工作制度的评估与测量第118-120页
 第三节 积极教育第120-124页
  一 积极教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第120-122页
  二 积极教育与传统教育第122-124页
 第四节 积极的家庭系统第124-141页
  一 家庭亲密关系第125-133页
  二 家庭亲子关系第133-141页
第六章 总结与评价第141-151页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价值意义第141-144页
  一 从不平衡到平衡:对心理学现代重构的意义第141-142页
  二 从单一视角到双重视角:对现代心理学功能完善的意义第142-144页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第144-151页
  一 研究对象上存在的不足第145-146页
  二 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第146-147页
  三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一定的话语霸权第147-149页
  四 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第149-15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1-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CT B样条曲线的节点插入算法
下一篇:立方体系统的模糊控制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