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钢琴前奏曲的历史脉络 | 第9-13页 |
第二章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本体分析 | 第13-30页 |
一、调性布局 | 第13-17页 |
二、旋律的构成 | 第17-21页 |
三、和声特点 | 第21-30页 |
(一) 色彩性和声技法 | 第21-25页 |
(二) 自成一体的变音体系 | 第25-27页 |
(三) 有限的近现代和声技法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文化成因 | 第30-40页 |
一、社会历史背景因素 | 第30-33页 |
(一) 个人背景 | 第30-31页 |
(二) 生活环境 | 第31-32页 |
(三) 社会形势 | 第32-33页 |
二、社会意识形态 | 第33-40页 |
(一) 风格演变中的浪漫主义 | 第33-34页 |
(二) 俄罗斯的新精神哲学 | 第34-38页 |
(三) 其它艺术思想的渗透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风格特征 | 第40-50页 |
一、民族风格的继承 | 第41-43页 |
二、浪漫风格的创新 | 第43-44页 |
三、悲剧风格的发扬 | 第44-50页 |
第五章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演奏诠释 | 第50-63页 |
一、运用及扩展想象力 | 第50-53页 |
二、把握总体音强布局 | 第53-54页 |
三、色彩及音色 | 第54-57页 |
四、高点 | 第57-58页 |
五、具体难点 | 第58-59页 |
六、个人建议 | 第59-63页 |
(一) 版本的建议 | 第59-60页 |
(二) 难度分级与分类 | 第60-61页 |
(三) 曲目的选择与搭配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