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中国近海沉积有机碳研究 | 第12-16页 |
| ·国外港湾与河口区沉积有机碳研究 | 第16-17页 |
| ·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化物(AVS) | 第17-19页 |
| ·胶州湾及李村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7页 |
| ·胶州湾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5页 |
| ·概况 | 第21-22页 |
| ·构造 | 第22页 |
| ·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 ·水动力场特征 | 第23-24页 |
| ·沉积物和泥沙特征 | 第24-25页 |
| ·李村河口环境概况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 ·研究材料 | 第27-28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37页 |
| ·沉积物中有机碳、氮含量分析 | 第28-29页 |
| ·粒度分析 | 第29-31页 |
| ·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化物与同步提取金属分析 | 第31-34页 |
| ·沉积物中活性金属组分与黄铁矿化金属组分分析 | 第34-37页 |
| 第四章 国际通用沉积物有机碳分析方法中人为误差的发现及其意义 | 第37-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沉积物的采集与保存 | 第38页 |
| ·实验室器皿处理 | 第38页 |
| ·样品处理和测试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 ·质量校正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 ·酸化后不同干燥处理的差距 | 第40-42页 |
| ·沉积物样品热烘干试验 | 第42页 |
| ·丢失有机碳成分的检测 | 第42-44页 |
| ·冷冻真空干燥对比实验 | 第44-47页 |
| ·结论与意义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结果 | 第48-73页 |
| ·沉积柱样物性特征 | 第48-52页 |
| ·粒度特征 | 第48-51页 |
| ·沉积环境与水动力特征 | 第51页 |
| ·沉积速率与定年 | 第51-52页 |
| ·河口区沉积有机碳、氮分布与特征 | 第52-57页 |
| ·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化物(AVS) | 第57-59页 |
| ·沉积物的AVS 同步提取金属(SEM) | 第59-64页 |
| ·沉积物中的金属活性部分与黄铁矿化部分 | 第64-73页 |
| ·各站位的活性金属分布特征 | 第65-68页 |
| ·各站位的黄铁矿化金属分布特征 | 第68-73页 |
| 第六章 讨论 | 第73-105页 |
| ·李村河口区有机质的环境响应 | 第73-79页 |
| ·有机质分布相带分析 | 第73-75页 |
| ·有机质的环境响应 | 第75-79页 |
| ·李村河口区酸可挥发硫化物(AVS)的环境响应 | 第79-87页 |
| ·AVS 分布相带分析 | 第79-80页 |
| ·酸可挥发硫化物(AVS)的环境响应 | 第80-87页 |
| ·李村河口区重金属活性部分与黄铁矿化部分的环境响应与矿化 | 第87-101页 |
| ·重金属的矿化 | 第87-97页 |
| ·重金属的环境响应 | 第97-101页 |
| ·李村河口区有机质、AVS、重金属活性部分与黄铁矿化部分的沉积模式 | 第101-105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
| 附录 | 第123-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