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6页 |
| 1.文献综述 | 第10-34页 |
| ·微胶囊的制备研究 | 第10-13页 |
| ·微胶囊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 ·微胶囊的应用背景 | 第11-12页 |
|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 ·LBL技术的聚电解质微胶囊研究现状 | 第13-33页 |
| ·LBL技术及其在微胶囊领域的应用 | 第13-14页 |
| ·壁材的种类和设计 | 第14-20页 |
| ·高分子聚电解质作为壁材 | 第14-17页 |
| ·三维结构的聚电解质和超分子复合体作为壁材 | 第17-18页 |
| ·有机/无机纳米粒子微胶囊 | 第18-20页 |
| ·聚电解质微胶囊模板的种类和制备 | 第20-28页 |
| ·有机粒子模板 | 第21-23页 |
| ·无机粒子模板 | 第23-26页 |
| ·特殊种类的模板 | 第26-28页 |
| ·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包埋 | 第28-33页 |
| ·通过调节囊壁或者被包埋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实现包埋 | 第29-31页 |
| ·被包埋物直接作为模板实现包埋 | 第31页 |
| ·其他包埋方法 | 第31-33页 |
| ·现有聚电解质微胶囊研究热点和缺陷 | 第33-34页 |
| 2.课题的提出、研究思路与试验方案 | 第34-36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34-35页 |
| ·研究思路 | 第35页 |
|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耐酸性杂化碳酸钙微球的制备、成型机理以及耐酸性机理的研究 | 第36-62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36页 |
| ·试验部分 | 第36-38页 |
| ·PS-b-PAA临界胶束浓度的测试(CMC) | 第36-37页 |
| ·不同粒径微球的制备 | 第37页 |
| ·微球成型机理研究 | 第37-38页 |
| ·微球耐酸性机理研究 | 第38页 |
| ·仪器与表征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60页 |
| ·微球的表征 | 第39-44页 |
| ·微球的形貌 | 第39-40页 |
| ·微球的红外光谱 | 第40-41页 |
| ·微球中有机质的含量 | 第41页 |
| ·杂化微球的碳酸钙晶型 | 第41-42页 |
| ·微球的粒径分布及其规律 | 第42-44页 |
| ·杂化微球的成型机理 | 第44-51页 |
| ·PS-b-PAA胶束粒径分布 | 第44-45页 |
| ·钙离子对PS-b-PAA胶束在氨水溶液中的形貌影响 | 第45-46页 |
| ·钙离子对PS-b-PAA胶束在碳酸钠溶液中的形貌影响 | 第46-49页 |
| ·嵌段共聚物对微球成型机理的研究 | 第49-51页 |
| ·耐酸性机理的研究 | 第51-60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杂化微球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51-52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杂化微球的CLSM观察 | 第52-53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杂化微球红外分析 | 第53-54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杂化微球的XRD分析 | 第54-55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杂化微球的粒径分析 | 第55-56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杂化微球的精细表面形貌 | 第56-57页 |
| ·杂化微球的耐酸性机理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三章 基于新型功能型模板—杂化碳酸钙微球的聚电解质胶囊的研究 | 第62-90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62-63页 |
|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 ·胶束增强型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 | 第63页 |
| ·聚电解质微胶囊的结构研究 | 第63页 |
| ·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功能研究 | 第63-64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64-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86页 |
| ·胶束增强型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研究 | 第65-72页 |
| ·强/弱电解质的组装过程跟踪 | 第65-66页 |
| ·聚电解质微胶囊地形貌观察 | 第66页 |
| ·聚电解质微胶囊地CLSM观察 | 第66-67页 |
| ·聚电解质微胶囊的精细表面形貌 | 第67-68页 |
| ·聚电解质微胶囊的AFM观察 | 第68-69页 |
| ·强/强聚电解质、弱/弱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研究 | 第69-72页 |
| ·胶束增强型聚电解质胶囊的结构研究 | 第72-77页 |
| ·模拟胶囊内部大分子胶束同囊壁内层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72-73页 |
| ·聚电解质胶囊的囊壁结构的理论模型 | 第73-74页 |
| ·不同的pH条件下胶囊形貌的研究 | 第74-75页 |
| ·不同的离子浓度下胶囊形貌的研究 | 第75-76页 |
| ·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胶囊形貌的研究 | 第76-77页 |
| ·胶束增强型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功能研究 | 第77-84页 |
| ·胶囊对不同电荷性质的物质的包埋研究 | 第77-79页 |
| ·胶囊对小分子正电荷物质罗丹明B的包埋动力学研究 | 第79-81页 |
| ·被包埋的罗丹明B在胶囊内部的状态研究 | 第81-82页 |
| ·胶囊对正电荷物质溶菌酶的包埋动力学研究 | 第82-83页 |
| ·被包埋的溶菌酶在胶囊内部的状态研究 | 第83-84页 |
| ·胶囊包埋机理的推测 | 第84-85页 |
| ·胶囊对两性物质的包埋研究 | 第85-86页 |
| ·新概念—功能化模板 | 第86-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四章 聚电解质胶囊的包埋释放行为研究 | 第90-103页 |
| ·试验方法 | 第90-91页 |
| ·仪器与测试 | 第9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1页 |
| ·水溶性物质包埋的定性研究 | 第91-92页 |
| ·水溶性物质包埋的定量研究 | 第92-93页 |
| ·不同的pH条件下和盐离子浓度下胶囊对被包埋物质的释放研究 | 第93-101页 |
| ·胶囊对罗丹明的释放研究 | 第93-96页 |
| ·胶囊对葡聚糖的释放研究 | 第96-97页 |
| ·胶囊对溶菌酶的释放研究 | 第97-99页 |
| ·胶囊对BSA的释放研究 | 第99-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全文总结 | 第103-106页 |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03-105页 |
| 特色与创新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9页 |
| 个人简介 | 第119-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