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研究综述 | 第6-13页 |
第一章 《庄子内篇义》各篇哲学思想分析 | 第13-26页 |
一 《逍遥游义》的思想 | 第13-15页 |
二 《齐物论义》的思想 | 第15-17页 |
三 《养生主义》的思想 | 第17-18页 |
四 《人间世义》的思想 | 第18-20页 |
五 《德充符义》的思想 | 第20-22页 |
六 《大宗师义》的思想 | 第22-23页 |
七 《应帝王义》的思想 | 第23-26页 |
第二章《庄子内篇义》的阐释特点 | 第26-46页 |
一 吕氏认为《庄子》(内篇)是一个“本末贯通”的逻辑体系 | 第26-29页 |
二 吕氏认为《庄子》(内篇)的实质是“唯用之学” | 第29-37页 |
三 吕氏在《庄子内篇义》中试图调和庄、孔思想,融合儒道哲学 | 第37-46页 |
(一) 关于《齐物论》中“瞿鹊子问长梧子”一段中的孔子形象 | 第41-42页 |
(二) 关于《人间世》中“孔子适楚”一段中的孔子形象 | 第42页 |
(三) 关于《德充符》中“鲁有兀者王骀”一段中的孔子形象 | 第42-43页 |
(四) 关于《德充符》中“鲁有兀者叔山无趾”一段中的孔子形象 | 第43页 |
(五) 关于《大宗师》中“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段中的孔子形象 | 第43-44页 |
(六) 关于《大宗师》中“颜回见仲尼”一段中的孔子形象 | 第44页 |
(七) 关于《大宗师》中“颜回曰”一段中的孔子形象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庄子内篇义》的哲学成就 | 第46-69页 |
一 《庄子内篇义》对若干重要哲学概念,包括“道”、“无为”、“神”、“心”等的诠释,更加深刻和丰富 | 第46-52页 |
(一) 道 | 第46-48页 |
(二) 无为 | 第48-49页 |
(三) 神 | 第49-50页 |
(四) 心 | 第50-52页 |
二 《庄子内篇义》对《庄子》(内篇)本义的贴近和发展 | 第52-62页 |
(一) 《逍遥游义》对《逍遥游》本义的贴近和发展 | 第53-55页 |
(二) 《齐物论义》对《齐物论》本义的贴近和发展 | 第55-56页 |
(三) 《养生主义》对《养生主》本义的贴近和发展 | 第56-58页 |
(四) 《人间世义》对《人间世》本义的贴近和发展 | 第58-59页 |
(五) 《德充符义》对《德充符》本义的贴近和发展 | 第59-60页 |
(六) 《大宗师义》对《大宗师》本义的贴近和发展 | 第60-61页 |
(七) 《应帝王义》对《应帝王》本义的贴近和发展 | 第61-62页 |
三 吕氏《庄子内篇义》对王安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62-69页 |
(一) 关于王安石思想中“变”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63-64页 |
(二) 关于王安石认为庄子之书通“性命之理”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 第64-66页 |
(三) 对于王安石庄子哲学中“有为”、“无为”的批判和继承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