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一、绪论 | 第8-11页 |
(一) 《国语》与《国语》注 | 第8页 |
(二)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研究概况 | 第8-9页 |
(三)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9-11页 |
二、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一)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同义复合词”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三、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判定标准、构成及内部差异 | 第13-17页 |
(一)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判定标准 | 第13页 |
(二) 对一些较特殊类型的处理 | 第13-14页 |
(三)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构 | 第14页 |
(四)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内部差异 | 第14-17页 |
四、《国语》中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类型 | 第17-21页 |
(一) 实词性同义并列复用结构 | 第17-20页 |
(二) 虚词性同义并列复用结构 | 第20-21页 |
五、《国语》《国语注》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比较 | 第21-24页 |
(一)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数量较《国语》多 | 第21-22页 |
(二) 其中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产生具有“注”的特色 | 第22-24页 |
六、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特点 | 第24-36页 |
(一) 基本特点 | 第24页 |
(二) 意义的单一、明确性 | 第24-25页 |
(三) 结构组合的灵活性 | 第25-30页 |
(四) 词性的基本稳定性 | 第30-31页 |
(五) 语法功能的单一性 | 第31-32页 |
(六) 词义构合的复杂性 | 第32-33页 |
(七)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传承性 | 第33-36页 |
七、同义并列复用结构产生的原因 | 第36-39页 |
(一) 同义词的大量存在是同义并列复用结构产生的基础 | 第36-37页 |
(二) 心理基础 | 第37页 |
(三) “同义为训”体例的转化与体现 | 第37-38页 |
(四)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自身的能产性 | 第38页 |
(五) 语言发展及表达的必然需要 | 第38-39页 |
八、同义并列复用结构的作用和意义 | 第39-41页 |
(一)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使词义表达更鲜明、清晰 | 第39页 |
(二) 同义并列复用结构具有较强的修辞作用 | 第39-40页 |
(三) 对“同义并列复合词”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
附: 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