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化感种质鉴定与化感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8页
第一章 前言第8-20页
   ·化感作用的概念第8-9页
     ·化感作用的历史渊源第8页
     ·化感作用的基本定义第8-9页
   ·水稻化感种质筛选与生物鉴定第9-10页
   ·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第10-11页
   ·水稻化感作用机制第11-13页
     ·抑制杂草种子发芽第11页
     ·破坏植物的膜功能第11-12页
     ·影响植物生长调节系统第12页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2页
     ·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第12-13页
   ·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机理及化感基因QTL定位第13-15页
   ·水稻化感作用的意义与应用第15-18页
     ·研究水稻化感作用的意义第15-16页
     ·水稻化感作用的应用研究第16-18页
   ·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发展方向第18-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供试材料第20页
     ·供体植物第20页
     ·受体植物第20页
   ·试验与分析方法第20-24页
     ·种子处理第20页
     ·筛选与鉴定化感种质的方法第20-22页
     ·化感品种生理生化测定分析方法第22-23页
     ·遗传分析方法第23-24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4-41页
   ·筛选的结果第24-27页
     ·筛选出15份栽培稻化感种质第24-25页
     ·实验室初筛出11份普通野生稻化感种质第25-26页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资源中的化感资源第26-27页
   ·水稻化感品种化感物质在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第27-29页
     ·水稻化感品种化感物质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情况第27-29页
     ·水稻化感物质在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第29页
   ·化感品种生理生化的测定第29-32页
     ·栽培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第29-30页
     ·普通野生稻PAL活性测定第30-31页
     ·受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第31-32页
   ·化感品种的遗传分析第32-35页
     ·杂交一代F_1遗传分析第32-34页
     ·杂交二代F_2遗传分析第34-35页
   ·初筛方法的比较第35-41页
     ·同一受体不同方法的比较第35-37页
     ·同一方法不同受体的比较第37-38页
     ·田间评价水稻化感潜力和化感品种的抑制作用与稗草干物质量的相关性第38-41页
第四章 讨论第41-50页
   ·关于水稻化感品种的筛选方法的比较与评价第41-44页
     ·砂培法与蒸馏水浸提法第41-42页
     ·土培和田间实验方法第42-43页
     ·特征性次生物质标记法第43-44页
   ·水稻化感作用的生物检测讨论第44-45页
   ·关于与化感作用相关的生理指标的讨论第45页
   ·水稻化感作用遗传的复杂性及在育种上的利用第45-47页
     ·数量遗传第45-46页
     ·多基因控制第46-47页
   ·有关化感物质开发利用第47-50页
     ·除草剂的研制第47-48页
     ·关于化感基因的分子标记、基因克隆存在的问题探讨第48-50页
第五章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质的可食性食品包装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菌种的选育及工艺改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