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25页 |
| ·植酸酶的研究 | 第9-17页 |
| ·植酸及植酸酶 | 第9-12页 |
| ·植酸的分布与营养特性 | 第9-10页 |
| ·植酸酶的种类及来源 | 第10-11页 |
| ·植酸酶活性 | 第11-12页 |
| ·植酸酶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 ·植酸酶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 ·小结 | 第16-17页 |
| ·β-葡萄糖苷酶概述 | 第17-19页 |
| ·β-葡萄糖苷酶的分布 | 第17-18页 |
| ·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 | 第18页 |
| ·β-葡萄糖昔酶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β-葡萄糖昔酶的应用 | 第18-19页 |
| ·一种DNA侧翼序列分离技术—TAIL-PCR | 第19-23页 |
| ·引物设计 | 第19-20页 |
| ·TAIL-PCR的反应程序 | 第20-21页 |
| ·反应条件(各成分组成) | 第21-22页 |
| ·优缺点 | 第22页 |
| ·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41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菌株 | 第25页 |
| ·试剂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41页 |
| ·培养基成分与配制 | 第25-26页 |
| ·植酸钙的制备 | 第26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 ·菌丝的培养与收集 | 第27页 |
| ·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酶活测定 | 第27页 |
| ·药用真菌菌丝总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 ·药用真菌RNA的提取 | 第28页 |
| ·TAIL-PCR的技术和方法 | 第28-29页 |
| ·目的片段的回收及纯化 | 第29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9-31页 |
| ·大肠杆菌(E. coli DH5α)的单菌落培养 | 第29-30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页 |
| ·转化 | 第30-31页 |
| ·SDS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 | 第31页 |
| ·基因克隆 | 第31-38页 |
| ·引物设计、合成 | 第31-34页 |
| ·植酸酶的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 ·β-Glucosidase的引物设计 | 第32-34页 |
| ·RT-PCR引物设计 | 第34页 |
| ·基因克隆 | 第34-38页 |
| ·植酸酶基因克隆 | 第34-36页 |
| ·β-Glucosidase基因的克隆 | 第36-38页 |
| ·RT-PCR | 第38-41页 |
| ·反转录 | 第38-39页 |
| ·RT-PCR | 第39-41页 |
| ·植酸酶基因 | 第39-40页 |
| ·β-Glucosidase基因 | 第40-4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63页 |
| ·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 | 第41-42页 |
| ·透明圈筛选结果 | 第41-42页 |
| ·液态发酵各菌株酶活力比较 | 第42页 |
| ·药用真菌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第43-44页 |
| ·植酸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 ·芸芝植酸酶基因的克隆 | 第45-49页 |
| ·植酸酶基因片段的克隆,鉴定及测序 | 第45页 |
| ·植酸酶基因片段侧翼序列克隆,鉴定及测序 | 第45-47页 |
| ·植酸酶基因的克隆,鉴定及测序 | 第47-49页 |
| ·β-Glucosidase基因的克隆 | 第49-55页 |
| ·猴头菌D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 ·目的基因的克隆,鉴定及测序 | 第50-55页 |
| ·β-Glucosidase基因片段的克隆,鉴定及测序 | 第50-51页 |
| ·β-Glucosidase基因片段侧翼序列克隆,鉴定及测序 | 第51-52页 |
| ·β-Glucosidase基因的克隆,鉴定及测序 | 第52-55页 |
| ·RNA提取 | 第55-56页 |
| ·RT-PCR基因克隆 | 第56-63页 |
| ·植酸酶基因克隆 | 第56-59页 |
| ·β-Glucosidase基因克隆 | 第59-63页 |
| 4 讨论 | 第63-65页 |
| 5 结论 | 第65-66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7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