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V不V”格式的多角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零 绪论第11-16页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相关研究概况综述第12-15页
     ·前人研究成果第12-14页
     ·目前还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15页
   ·语料来源第15-16页
第一章 “V不V”格式的句法分析第16-26页
   ·关于动词“V”的考察第16-19页
     ·“V”为单个动词第16-17页
     ·“V”为动词性短语第17-18页
     ·“V”为复杂动词性结构第18-19页
   ·“V不V”格式的特点第19-22页
     ·“V不V”的多种变化形式第19-21页
     ·“V不V”的内部结构关系第21-22页
   ·“V不V”格式的句法功能第22-25页
     ·“V不V”格式作谓语第22-23页
     ·“V不V”格式作主语第23页
     ·“V不V”格式作其他成分第23-25页
   ·小结第25-26页
第二章 “V不V”格式的句类分布第26-35页
   ·“V不V”格式用于陈述句第26-29页
     ·“V不V”用于肯定陈述句第26-27页
     ·“V不V”用于否定陈述句第27-29页
   ·“V不V”格式用于疑问句第29-31页
     ·有疑而问的疑问句第29页
     ·半信半疑的疑问句第29-30页
     ·无疑而问的疑问句第30-31页
   ·与“V不V”句类分布相关的因素第31-34页
     ·语气语调第31-32页
     ·句法结构第32-33页
     ·语境因素第33-34页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V不V”格式的语用含义探析第35-44页
   ·“V不V”格式的语用含义第35-39页
     ·询问、求证类第35-36页
     ·请求、要求类第36-37页
     ·商量、催促类第37页
     ·提示、提醒类第37-38页
     ·劝阻、威胁类第38-39页
   ·影响“V不V”语用含义的相关因素第39-43页
     ·语用原则第39-40页
       ·礼貌原则第39-40页
       ·预设原则第40页
     ·交际语境第40-42页
     ·副词的共现第42-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V不V”格式的语法化考察第44-55页
   ·“V不V”格式的演化历程第44-46页
     ·上古汉语中的“V不V”格式第44页
     ·中古及近代汉语中的“V不V”格式第44-45页
     ·现代汉语中的“V不V”格式第45-46页
   ·“V不V”格式的语法化分析第46-51页
     ·由谓语核心变为非核心第46-48页
     ·疑问强度由强变弱以致消失第48-50页
     ·由命题功能变为交际功能第50-51页
   ·“V不V”格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第51-54页
     ·主观化第51-52页
     ·重新分析和类推第52-54页
   ·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V不V”与相关格式的比较第55-66页
   ·“V不V”和“V与不V”、“V还是不V”的比较第55-62页
     ·句法上的差异第55-58页
       ·“V与不V”的句法功能第55-56页
       ·“V还是不V”的句法功能第56-58页
     ·语义上的差异第58-59页
     ·语用上的差异第59-62页
   ·“V不V”和“V没V”的比较第62-65页
     ·句法上的差异第62-64页
       ·“V没V”中“V”的种类第62页
       ·“V没V”的句法功能第62-64页
     ·语义上的差异第64页
     ·语用上的差异第64-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总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后”类时间连接成分考察
下一篇:TPR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