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来源 | 第12-13页 |
·重金属镉对人与植物的毒害效应 | 第13-18页 |
·Cd~(2+)对人体的毒害 | 第13页 |
·Cd~(2+)对植物的伤害 | 第13-18页 |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 第18-23页 |
·植物对镉的排外和富集 | 第18-19页 |
·Cd~(2+)在植物体内吸收转运 | 第19-21页 |
·螯合作用 | 第21页 |
·根系分泌物 | 第21-22页 |
·抗氧化系统的增强 | 第22-23页 |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 第23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灰杨不同部位对镉的积累和耐受性 | 第25-36页 |
·引言 | 第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材料及胁迫处理 | 第25页 |
·取样与分析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灰杨对 Cd~(2+)的耐受性 | 第26-30页 |
·不同浓度 Cd~(2+)胁迫对灰杨各器官的分配和富集 | 第30-33页 |
·灰杨的生物量、植株 Cd~(2+)含量、BFs、TF、TI 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镉对灰杨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36-46页 |
·引言 | 第3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6-38页 |
·植物材料、生长条件和处理 | 第36-37页 |
·测定方法 | 第3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Cd~(2+)胁迫对灰杨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Cd~(2+)胁迫对灰杨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0页 |
·Cd~(2+)胁迫对灰杨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40页 |
·Cd~(2+)胁迫对灰杨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40页 |
·Cd~(2+)胁迫对灰杨叶片胞间 CO2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Cd~(2+)胁迫对灰杨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1-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镉胁迫对光合参数的响应特征 | 第44页 |
·镉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响应特征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灰杨抗氧化保护物质对镉胁迫的响应 | 第46-71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处理方法 | 第47页 |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测定 | 第48页 |
·过氧化氢(H_2O_2)、超氧自由基(O2 )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48页 |
·植物螯合肽合成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48页 |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48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68页 |
·Cd~(2+)胁迫对灰杨 SOD 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57页 |
·灰杨非酶抗氧化物质对 Cd~(2+)胁迫的影响 | 第57-59页 |
·Cd~(2+)对灰杨不同器官 PCs 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灰杨 MDA、H_2O_2和 O2 积累对 Cd~(2+)胁迫的影响 | 第60-64页 |
·Cd~(2+)胁迫对灰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64-67页 |
·Cd~(2+)胁迫对灰杨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镉在灰杨细胞内的分布 | 第71-76页 |
·引言 | 第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71页 |
·样品处理及电镜观察 | 第71-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Cd~(2+)对灰杨根细胞的分布 | 第72页 |
·Cd~(2+)在灰杨茎细胞中的分布 | 第72-73页 |
·Cd~(2+)对叶细胞的毒害 | 第73-74页 |
·讨论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6-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创新点 | 第77页 |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2页 |
缩略词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