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关键词 | 第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3页 |
二、建国以来语文性质观的变迁 | 第3-6页 |
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 第6-9页 |
(一) 什么是“工具性” | 第6-8页 |
(二) 异化的“工具观”及其危害 | 第8-9页 |
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 第9-14页 |
(一) 什么是“人文性” | 第9-10页 |
(二) 语文学科为什么具有“人文性” | 第10-11页 |
(三) 实施人文性教育的前提条件 | 第11-12页 |
1. 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给学生以合理的自由 | 第11页 |
2. 培养学生批评、质疑的精神与崇尚真理的精神 | 第11页 |
3. 在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以文化的视角来读解课文 | 第11-12页 |
(四) 实施人文性教育的媒介及内容 | 第12-14页 |
(五) 实施人文性教育的误区 | 第14页 |
五、语文学科的全新性质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第14-17页 |
(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什么可以统一 | 第15-16页 |
(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 第16页 |
(三)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二者的统一 | 第16-17页 |
六、结论 | 第17-18页 |
英文摘要 | 第18-19页 |
注释 | 第19-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