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9页 |
1. 题旨 | 第7-13页 |
1.1 《汗简》概述 | 第7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7-9页 |
1.3 《汗简》异部重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9-13页 |
1.3.1 前人对《汗简》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1.3.2 对异部重文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1.3.3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 第11-13页 |
2. 操作理念及操作程式 | 第13-19页 |
2.1 操作理念 | 第13-16页 |
2.1.1 收字范围 | 第13页 |
2.1.2 收字数量 | 第13页 |
2.1.3 严格定义异部重文 | 第13-14页 |
2.1.4 分析方法 | 第14页 |
2.1.5 相关标准 | 第14-16页 |
2.1.5.1 关於《汗简》的版本 | 第14页 |
2.1.5.2 关於《汗简》古文的考释 | 第14页 |
2.1.5.3 关於《汗简》的误脱字 | 第14-15页 |
2.1.5.4 关於一字兼作他字者 | 第15-16页 |
2.2 操作程式 | 第16-19页 |
2.2.1 收字 | 第16页 |
2.2.2 制卡 | 第16-17页 |
2.2.3 甄别 | 第17-18页 |
2.2.4 分类列表 | 第18页 |
2.2.5 得出结论 | 第18-19页 |
考析 | 第19-34页 |
1. 《汗简》异部重出字考 | 第19-22页 |
1.1 异部重出字数量考 | 第19页 |
1.2 异部重出字类型考 | 第19-22页 |
1.2.1 假借字 | 第19-20页 |
1.2.2 古本一字 | 第20页 |
1.2.3 通用字 | 第20-21页 |
1.2.4 古文字形与释文一致的重出字 | 第21页 |
1.2.5 《汗简》异部重出字产生的原因 | 第21-22页 |
1.2.5.1 按不同部首归部,便於多元查检 | 第21页 |
1.2.5.2 郭氏编写过程中出现的疏漏 | 第21-22页 |
1.2.5.3 字形稍异便分列两部 | 第22页 |
1.2.6 《汗简》异部重出字中的归部错误 | 第22页 |
1.2.6.1 由於字形讹误而导致归部错误 | 第22页 |
1.2.6.2 由於编写疏漏而导致的归部错误 | 第22页 |
2. 《汗简》异部重文假借字考 | 第22-27页 |
2.1 异部重文假借字数量考 | 第23页 |
2.2 《汗简》异部重文假借字所体现的几种语言现象 | 第23-25页 |
2.2.1 被借字的意义跟假借义有联系 | 第23页 |
2.2.2 一词借用多字的现象 | 第23-24页 |
2.2.3 释文与古文和假借字与被借字的对应关系 | 第24页 |
2.2.4 假借为被借字的引申义 | 第24-25页 |
2.3 《汗简》异部重文假借字与《说文》所称古文中的假借字 | 第25-27页 |
2.3.1 《汗简》异部重文假借字与《说文》古文假借字相符 | 第26页 |
2.3.2 《汗简》异部重文假借字可补证《说文》古文假借字 | 第26页 |
2.3.3 《说文》古文假借字可补证《汗简》异部重文假借字 | 第26-27页 |
3. 《汗简》异部重文误释字考 | 第27-30页 |
3.1 异部重文误释字数量考 | 第27页 |
3.2 异部重文误释字成因考 | 第27-30页 |
3.2.1 因字形相近而误 | 第27-28页 |
3.2.1.1 因楷写今释字字形相近而误 | 第27-28页 |
3.2.1.2 因古文字形相近而误 | 第28页 |
3.2.1.3 因古文字形与楷写今释字字形相近而误 | 第28页 |
3.2.2 因意义辗转相通而误 | 第28-29页 |
3.2.3 因古文字偏旁可通作而误 | 第29页 |
3.2.4 因读音相近或相同而误 | 第29页 |
3.2.5 因编纂的疏漏而误 | 第29-30页 |
4. 《汗简》异部重文通用字考 | 第30-32页 |
4.1 异部重文通用字数量考 | 第30页 |
4.2 异部重文通用字类型考 | 第30-32页 |
4.2.1 音同或音近的通用字 | 第30-31页 |
4.2.2 古本一字 | 第31页 |
4.2.3 同义换读字 | 第31-32页 |
5. 《汗简》异部重文误归部字考 | 第32-33页 |
6. 《汗简》异部重文存疑字考 | 第33-34页 |
《汗简》之异部重文考 | 第34-46页 |
1. 《汗简》异部重文数量考 | 第34页 |
2. 《汗简》异部重文的类型 | 第34-35页 |
2.1 完全异体字 | 第34页 |
2.2 不完全异体宇 | 第34-35页 |
3. 《汗简》异部重文的结构类型 | 第35-38页 |
3.1 加不加偏旁的不同 | 第35-36页 |
3.2 表意、形声等结构性质上的不同 | 第36页 |
3.3 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 | 第36页 |
3.4 同为形声字而偏旁不同 | 第36-37页 |
3.5 偏旁相同但配置方式不同 | 第37页 |
3.6 省形与完形的不同 | 第37-38页 |
4. 《汗简》异部重文中的《说文》“古文” | 第38-42页 |
4.1 《汗简》异部重文所收《说文》“古文”的类型 | 第39-40页 |
4.1.1 录有今本《说文》古文 | 第39页 |
4.1.2 录有今本《说文》或体 | 第39页 |
4.1.3 录有今本《说文》正篆 | 第39页 |
4.1.4 录有异本 | 第39页 |
4.1.5 录有不见於今本《说文》者 | 第39-40页 |
4.2 《汗简》异部重文注出《说文》者的作用 | 第40页 |
4.2.1 可校补今本《说文》 | 第40页 |
4.2.2 可补充今本《说文》 | 第40页 |
4.3 从《汗简》异部重文收录《说文》古文看《汗简》的归部特点 | 第40-42页 |
4.3.1 《汗简》归部不拘泥于《说文》,但也不是完全抛弃之 | 第40-41页 |
4.3.1.1 《说文》是同部重文者,《汗简》异部别之 | 第40页 |
4.3.1.2 《汗简》归部所取偏旁与《说文》的异同 | 第40-41页 |
4.3.2 《汗简》异部重文与《说文》异部重文 | 第41-42页 |
5. 从异部重文看《汗简》的归部特点 | 第42-44页 |
5.1 《汗简》归部重“别” | 第42-43页 |
5.1.1 从宏观看——数量 | 第42页 |
5.1.2 从微观看——结构 | 第42-43页 |
5.2 形声字归部取声旁或取形旁并无定律 | 第43页 |
5.3 郭氏没有十分清晰的“六书”观念,往往“断字取部” | 第43页 |
5.4 拘泥於所见古文字形,缺乏历史观 | 第43-44页 |
6. 结束语 | 第44-46页 |
附录一: 《汗简》异部重出字表 | 第46-53页 |
1. 古文字形与释文一致的异部重出字 | 第46-50页 |
2. 异部重出假借字 | 第50-51页 |
3. 异部重出古本一字 | 第51-52页 |
4. 异部重出通用字 | 第52-53页 |
附录二: 《汗简》异部重文假借字表 | 第53-61页 |
附录三: 《汗简》异部重文误释字表 | 第61-65页 |
附录四: 《汗简》异部重文通用字表 | 第65-68页 |
附录五: 《汗简》异部重文存疑字表 | 第68-69页 |
附录六: 《汗简》真正异部重文表 | 第69-9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