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电力系统发电机组控制与仿真
| 第1章 绪论 | 第1-20页 |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1.2 仿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 | 第10-14页 |
| 1.2.1 仿真技术的概念 | 第10-13页 |
| 1.2.2 电力仿真系统培训的必要性 | 第13页 |
| 1.2.3 国内外培训仿真机的发展过程 | 第13-14页 |
| 1.3 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 第14-20页 |
| 1.3.1 课题总体设计思路 | 第15-16页 |
| 1.3.2 分析对象 | 第16页 |
| 1.3.3 仿真机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 第16-18页 |
| 1.3.4 仿真机软件系统及设计思想 | 第18-20页 |
| 第2章 建立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 | 第20-36页 |
| 2.1 发电机组的基本方程 | 第20-25页 |
| 2.1.1 同步发电机的电压磁链方程式 | 第20-22页 |
| 2.1.2 同步发电机的转子方程 | 第22-23页 |
| 2.1.3 同步发电机的输出功率或电磁转矩 | 第23-24页 |
| 2.1.4 同步发电机的实用模型 | 第24-25页 |
| 2.2 励磁调节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5-28页 |
| 2.2.1 励磁功率单元的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 2.2.2 励磁调节器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 2.3 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 2.4 发电机组的二次建模 | 第30-36页 |
| 2.4.1 发电机基本方程的仿真算法 | 第30-32页 |
| 2.4.2 励磁调节系统的仿真算法 | 第32-34页 |
| 2.4.3 调速系统的仿真算法 | 第34-36页 |
| 第3章 发电机组动态过程仿真 | 第36-51页 |
| 3.1 同步发电机的初值计算 | 第36-37页 |
| 3.2 同步发电机突然三相对称短路仿真计算 | 第37-38页 |
| 3.3 三相对称短路初值计算 | 第38-40页 |
| 3.3.1 推导计算机求解公式 | 第38-39页 |
| 3.3.2 三相短路初值计算 | 第39-40页 |
| 3.4 计算机仿真 | 第40-43页 |
| 3.4.1 状态方程计算机求解 | 第40页 |
| 3.4.2 三相短路仿真步骤 | 第40-41页 |
| 3.4.3 仿真结果与结论 | 第41-43页 |
| 3.5 突加异步负载时的发电机仿真 | 第43-48页 |
| 3.5.1 发电机的机电特性 | 第44-45页 |
| 3.5.2 建立用于计算的数学模型 | 第45-47页 |
| 3.5.3 计算机仿真求解 | 第47-48页 |
| 3.6 调速系统突加和突卸负载的动态仿真 | 第48-51页 |
| 第4章 发电的并联运行 | 第51-64页 |
| 4.1 投入并联的条件方法及动态仿真 | 第51-55页 |
| 4.1.1 并联方法 | 第52-53页 |
| 4.1.2 并联运行的动态仿真 | 第53-55页 |
| 4.2 功角特性 | 第55-57页 |
| 4.2.1 功角的概念 | 第56-57页 |
| 4.2.2 功角特性 | 第57页 |
| 4.3 有功功率和频率的调节 | 第57-60页 |
| 4.3.1 有功功率的调节 | 第57-58页 |
| 4.3.2 频率的调整 | 第58-60页 |
| 4.4 无功功率和电压的调节 | 第60-64页 |
| 4.4.1 无功功率调节 | 第60-61页 |
| 4.4.2 电压的调整 | 第61-63页 |
| 4.4.3 发电机组调节的特点 | 第63-64页 |
| 第5章 单片机系统及接口设计 | 第64-76页 |
| 5.1 单片机系统结构 | 第64-71页 |
| 5.1.1 单片机系统设计要求 | 第65-66页 |
| 5.1.2 单片机系统方案设计 | 第66-71页 |
| 5.2 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 第71-76页 |
| 5.2.1 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任务 | 第72页 |
| 5.2.2 RS-232C接口总线 | 第72-76页 |
| 第6章 仿真软件实现及功能介绍 | 第76-84页 |
| 6.1 Delphi的强大功能 | 第76-78页 |
| 6.2 程序中主要技术 | 第78-82页 |
| 6.2.1 应用组件 | 第78-81页 |
| 6.2.2 BDE数据库 | 第81-82页 |
| 6.3 仿真软件实现 | 第82-8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 附录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