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罗汉果研究概况 | 第12-23页 |
·罗汉果果实的研究概况 | 第12-21页 |
·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2-18页 |
·三萜类 | 第12-16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6页 |
·多糖类 | 第16页 |
·蛋白质、氨基酸类 | 第16-17页 |
·无机元素 | 第17-18页 |
·其他 | 第18页 |
·药理学研究 | 第18-19页 |
·止咳祛痰 | 第18页 |
·毒性 | 第18页 |
·活血化瘀 | 第18页 |
·降血糖 | 第18-19页 |
·抗氧化性 | 第19页 |
·抑制致龋作用 | 第19页 |
·泻下通便作用 | 第19页 |
·保肝护肝作用 | 第19页 |
·运动机能影响 | 第19页 |
·增强免疫功能 | 第19页 |
·抗癌作用 | 第19页 |
·主要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 第19-20页 |
·罗汉果苷的提取工艺 | 第19-20页 |
·罗汉果黄酮的提取工艺 | 第20页 |
·罗汉果蛋白酶的提取工艺 | 第20页 |
·罗汉果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 | 第20页 |
·罗汉果多糖的提取工艺 | 第20页 |
·罗汉果果实应用现状 | 第20-21页 |
·药用 | 第20页 |
·调味品 | 第20页 |
·复合饮料 | 第20-21页 |
·罗汉果种仁研究概况 | 第21页 |
·罗汉果块根研究概况 | 第21页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页 |
·药理活性 | 第21页 |
·罗汉果叶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页 |
·药理活性 | 第21-22页 |
·应用研究 | 第22页 |
·结语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罗汉果叶化学成分定性研究 | 第23-26页 |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23页 |
·仪器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页 |
·材料 | 第23页 |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罗汉果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第26-39页 |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试剂 | 第26页 |
·材料 | 第26页 |
·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流程 | 第26-29页 |
·提取 | 第26页 |
·分离 | 第26-29页 |
·石油醚提取物的分离 | 第26-27页 |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离 | 第27-29页 |
·结构鉴定 | 第29-37页 |
·化合物1:棕榈酸β-香树酯 | 第29-32页 |
·化合物2:正二十四烷酸 | 第32页 |
·化合物3:β?胡萝卜苷 | 第32-34页 |
·化合物4: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 | 第34-35页 |
·化合物5:β-香树脂醇 | 第35-37页 |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 | 第37-39页 |
·化合物1的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 | 第37页 |
·化合物2 的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 | 第37页 |
·化合物3的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 | 第37页 |
·化合物4的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 | 第37-38页 |
·化合物5的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棕榈酸β–香树酯抗肝损伤作用以及急性毒性研究 | 第39-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药物与试剂 | 第39页 |
·仪器 | 第39页 |
·动物 | 第39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9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39-40页 |
·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模型的影响 | 第39-40页 |
·退黄试验 | 第40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不同生长时期罗汉果叶中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 第42-47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2页 |
·仪器 | 第42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42页 |
·样品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样品制备 | 第42页 |
·色谱条件 | 第42-43页 |
·黄酮苷元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总黄酮含量的计算 | 第43页 |
·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标准样的测定结果 | 第43页 |
·标准样色谱图 | 第43页 |
·样品中黄酮苷元含量的测定 | 第43-45页 |
·样品色谱图 | 第43-45页 |
·样品测试结果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