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基/不锈钢梯度涂层的低应力多碰塑性变形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低应力多碰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功能梯度材料的概念及特点 | 第11-14页 |
| ·功能梯度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 第11页 |
| ·功能梯度材料的特点 | 第11-13页 |
| ·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低应力多碰载荷的失效形式 | 第14页 |
| ·低应力多碰宏观塑性变形规律及特点 | 第14-15页 |
| ·低应力多碰变形的微观分析 | 第15-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低应力冲击变形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 ·低应力多碰载荷的定义及特点 | 第17-18页 |
| ·定义 | 第17页 |
| ·特点 | 第17-18页 |
| ·应力波的现象和概念 | 第18-19页 |
| ·应力波的概念及现象 | 第18-19页 |
| ·加载波与卸载波 | 第19页 |
| ·冲击载荷下应力波的传播 | 第19-24页 |
| ·匀质材料中的应力波传播特点 | 第19-21页 |
| ·涂层材料中的应力波传播特点 | 第21-24页 |
| ·低应力多碰其他变形理论 | 第24-26页 |
| ·蠕变变形理论 | 第24页 |
| ·棘轮效应 | 第24-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梯度涂层制备与多碰试验设计 | 第27-39页 |
| ·梯度涂层的制备 | 第27-35页 |
| ·试件材料的选取 | 第27-28页 |
| ·梯度涂层结构的设计 | 第28-29页 |
|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 ·梯度涂层的制备 | 第29-30页 |
| ·梯度涂层的微观组织及能谱分析 | 第30-35页 |
| ·梯度涂层低应力多碰试验方案设计 | 第35-38页 |
| ·冲击试样的准备 | 第35-36页 |
| ·低应力多碰试验方案设计 | 第36-38页 |
| ·实验设备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低应力多碰试验与分析 | 第39-56页 |
| ·低应力多碰试验 | 第39-41页 |
| ·试验条件 | 第39页 |
| ·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 ·试验数据的处理 | 第41-52页 |
| ·304 不锈钢试件数据分析 | 第42-45页 |
| ·线性梯度涂层试件数据分析 | 第45-49页 |
| ·指数梯度涂层试件数据分析 | 第49-52页 |
| ·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52-54页 |
| ·梯度涂层的宏观塑性变形特点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梯度涂层低应力多碰形变模型及微观分析 | 第56-73页 |
| ·梯度涂层低应力多碰形变模型的建立 | 第56-63页 |
| ·模型的假设 | 第56页 |
| ·线性梯度涂层的形变模型 | 第56-59页 |
| ·指数梯度涂层的形变模型 | 第59-63页 |
| ·梯度涂层的多碰蠕变 | 第63-65页 |
| ·蠕变与多碰蠕变 | 第63页 |
| ·梯度涂层的多碰蠕变规律 | 第63-65页 |
| ·梯度涂层的循环硬化(软化)现象 | 第65-68页 |
| ·循环硬化和循环软化概念 | 第65页 |
| ·循环硬化的不同阶段 | 第65页 |
| ·梯度涂层的循环硬化(软化)及特点 | 第65-68页 |
| ·冲击前后试件微观组织比较 | 第68-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