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佛教与六朝诗学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导论第16-27页
 一、研究现状综述第16-22页
 二、本文论旨及研究意义第22-23页
 三、本文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第23-26页
 四、本文的结构框架第26-27页
第一章 文化背景概述第27-47页
 第一节 六朝佛教发展脉络及玄佛关系第28-41页
  一、六朝佛教发展脉络第28-34页
  二、六朝佛教与玄学的关系第34-41页
 第二节 六朝诗学简论第41-47页
  一、中国文论背景下的“诗学”概念选用第41-43页
  二、六朝诗学主体和创作实践概述第43-45页
  三、六朝诗学理论的特征第45-47页
第二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主体第47-81页
 第一节 佛教与六朝士族文人思维方式第47-55页
  一、思维方式走向开放和包容第48-50页
  二、思维方式趋于辩证和折衷第50-52页
  三、思维方式凸现直观和超越第52-55页
 第二节 佛教与六朝诗人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第55-70页
  一、佛教与王羲之的改信佛、尚简淡第56-57页
  二、佛教与陶渊明的求超然、主澹泊第57-60页
  三、佛教与谢灵运的探性灵、尚清丽第60-65页
  四、佛教与颜延之的趋内敛、求华美第65-67页
  五、佛教与江淹的巧退隐、爱奇异第67-68页
  六、佛教与萧衍的尚勤修、好香艳第68-70页
 第三节 佛教与六朝诗论家诗学观及研究方法第70-79页
  一、佛教般若学思想的触动:陆机的《文赋》第70-73页
  二、佛教思想的滋养:刘勰的《文心雕龙》第73-76页
  三、佛性论思想的悄然渗透:钟嵘的“直寻”说第76-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三章 佛教意象与六朝诗歌意象第81-120页
 第一节 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关系略论第81-87页
  一、宗教与审美:意象形成发展的两条途径和两种含义第81-84页
  二、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的特征比较第84-86页
  三、从意象的层次看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之关系第86-87页
 第二节 佛教“镜”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第87-95页
  一、空:六朝佛教镜意象的核心意蕴第87-89页
  二、六朝时佛教镜意象与其他镜意象的意蕴内涵比较第89-91页
  三、六朝佛教镜意象意蕴内涵对诗学的影响第91-95页
 第三节 佛教“莲花”意象及其在六朝诗赋中的意义嬗变第95-100页
  一、圣洁、灵异:佛教莲花意象意蕴第95-97页
  二、魏晋诗赋莲花意象“灵异”性的凸现第97-98页
  三、南朝诗歌莲花意象的意义嬗变及佛教的影响第98-100页
 第四节 佛教“水”意象意蕴及其诗学影响第100-110页
  一、生死流转:六朝佛教水意象的核心意蕴第100-103页
  二、六朝佛教水意象意蕴的独特性第103-105页
  三、六朝佛教水意象意蕴对诗学的影响第105-110页
 第五节 佛教“月”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第110-118页
  一、人生空幻:六朝佛教月意象的核心意蕴第110-112页
  二、佛教月意象意蕴对六朝诗歌月意象的影响第112-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四章 佛教范畴与六朝诗学第120-151页
 第一节 佛教“空”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第120-128页
  一、佛教“空”范畴的基本内涵第120-122页
  二、佛道融通:美学“空”范畴的诞生第122-125页
  三、佛教“空”范畴与六朝诗学第125-128页
 第二节 佛教“色”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第128-139页
  一、佛教“色”范畴的基本内涵第129-130页
  二、丽清并举:色空观对六朝美学的影响第130-133页
  三、佛教“色”范畴与六朝诗学第133-139页
 第三节 佛教“神”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第139-149页
  一、佛教“神”范畴的基本内涵第139-142页
  二、佛教“神”范畴对六朝美学的影响第142-147页
  三、佛教“神”范畴与六朝诗学第147-149页
 本章小结第149-151页
第五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范畴第151-175页
 第一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韵”范畴第151-158页
  一、佛教对美学“韵”范畴的影响第151-155页
  二、佛教对六朝诗学“韵”范畴的影响第155-158页
 第二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律”范畴第158-166页
  一、佛教与魏晋诗学声律问题第158-161页
  二、佛经传译诵读与南朝诗歌声律美的理论第161-164页
  三、佛教与南朝诗学格律论第164-166页
 第三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味”范畴第166-173页
  一、中国本土文化之“味”范畴第167-168页
  二、佛教“味”范畴第168-169页
  三、佛教与六朝诗学“味”范畴第169-173页
 本章小结第173-175页
结语第175-181页
 一、本文对于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意义第175-178页
 二、本文对于中国当代诗学建构的意义第178-181页
注释第181-18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87-194页
致谢第194-19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
下一篇:中国古代叙事文本评点理论研究--以金圣叹评点为中心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