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养阴生津法治疗肺癌源流探析 | 第10-24页 |
一、肺癌病名古今考 | 第10-13页 |
(一) 从“肺积”论 | 第10页 |
(二) 从“肺痿”论 | 第10-11页 |
(三) 从“咳喘”论 | 第11页 |
(四) 从“哮证”论 | 第11-12页 |
(五) 从“痨瘵”论 | 第12页 |
(六) 从“虚劳”论 | 第12-13页 |
(七) 古代病名与肺癌关系评述 | 第13页 |
二、病因病机索微 | 第13-16页 |
(一) 肺癌的病因考察 | 第13-14页 |
(二) 肺癌的病机考察 | 第14-16页 |
(三) 肺癌病因病机考察评述 | 第16页 |
三、常见证型治法探幽 | 第16-20页 |
(一) 肺癌常见证型治法举例 | 第16-19页 |
(二) 肺癌辨证分型治疗评述 | 第19-20页 |
四、肺阴虚的诊断标准及本质研究 | 第20-24页 |
(一) 肺阴虚证的诊断标准 | 第20页 |
(二) 肺阴虚的本质研究 | 第20-23页 |
(三) 肺阴虚本质研究评述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养阴生津法的理论渊源及其治疗肺癌的立论依据 | 第24-29页 |
一、养阴生津法溯源 | 第24-26页 |
(一) 肺津液的范畴 | 第24页 |
(二) 肺津液的功能 | 第24页 |
(三) 肺津液损伤的表现 | 第24-25页 |
(四) 肺津液损伤治疗渊源 | 第25-26页 |
二、肺癌养阴生津法立论依据 | 第26-29页 |
(一) 肺癌易出现津液损伤 | 第26-27页 |
(二) 生津养阴是肺癌治疗的枢机之一 | 第27-29页 |
第三部分 养阴生津法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 第29-48页 |
一、肺癌津液损伤常用治法 | 第29-30页 |
(一) 甘寒生津养阴法 | 第29页 |
(二) 苦寒清热生津养阴法 | 第29页 |
(三) 咸寒清热生津养阴法 | 第29-30页 |
(四) 酸甘化阴法 | 第30页 |
二、肺癌津液损伤常见合并治法 | 第30-32页 |
(一) 清养肺胃法 | 第30页 |
(二) 滋养肺肾法 | 第30-31页 |
(三) 解表宣肺法 | 第31页 |
(四) 通络法 | 第31页 |
(五) 泻肺利水法 | 第31-32页 |
(六) 凉血活血法 | 第32页 |
(七) 润肠法 | 第32页 |
(八) 益气法 | 第32页 |
三、养阴生津常用药物 | 第32-40页 |
(一) 养阴生津药物的应用概况 | 第32-33页 |
(二) 明清时期与现代应用养阴生津药物对比 | 第33-34页 |
(三) 常用养阴生津药物举例及其药理研究 | 第34-37页 |
(四) 肺癌治疗中养阴生津法常用方剂方论 | 第37-40页 |
四、养阴生津法在肺癌兼症中的应用 | 第40-44页 |
(一) 喑哑症 | 第41页 |
(二) 放射性肺病 | 第41-43页 |
(三) 恶性胸腔积液 | 第43页 |
(四) 周围神经病变 | 第43页 |
(五) 肺癌恶病质 | 第43-44页 |
五、养阴生津法食疗方 | 第44-48页 |
第四部分 养阴生津法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 | 第48-58页 |
一、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癌能力 | 第48-50页 |
二、抑制癌细胞增殖,直接杀伤癌细胞 | 第50页 |
三、协同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第50-52页 |
四、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 第52-53页 |
五、增强抗癌基因表达,抑制肿瘤发生发展 | 第53-54页 |
六、诱导细胞凋亡 | 第54页 |
七、抑制黏附分子表达,减少肿瘤转移 | 第54-55页 |
八、逆转肿瘤细胞耐药 | 第55-56页 |
九、其他 | 第56-58页 |
第五部分 养阴生津法治疗肺癌的临证体会 | 第58-63页 |
一、养阴生津药物的选择 | 第58-59页 |
(一) 首选平润、寒凉之品 | 第58页 |
(二) 据津液损伤程度及原因选择适宜的药物 | 第58-59页 |
二、养阴生津药物应用的时机 | 第59页 |
(一) 治其于未成 | 第59页 |
(二) 防其于未变 | 第59页 |
三、养阴生津药物应用的程度 | 第59-60页 |
(一) 贯穿始终 | 第59页 |
(二) 荣润津还 | 第59-60页 |
四、养阴生津药物的配伍要点 | 第60-61页 |
五、养阴生津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 第61-63页 |
(一) 知防知守 | 第61页 |
(二) 知常知变 | 第61页 |
(三) 强调健脾养胃 | 第61-62页 |
(四) 重视其它病理因素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查新报告 | 第76-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