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理论研究 | 第14-46页 |
一、“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并脑梗塞的发病基础 | 第14-27页 |
(一) 脾气虚是糖尿病主要病机 | 第14-19页 |
(二) 脾与脑 | 第19-21页 |
(三) 脾气亏虚是中风致病的基础 | 第21-24页 |
(四) 瘀血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 第24-26页 |
(五) 结论气虚血瘀是2 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病基础 | 第26-27页 |
二、“毒损脑络”是2 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机关键 | 第27-40页 |
(一) 毒的概述 | 第27-30页 |
(二) 络脉 | 第30-34页 |
(三) 脑络与脑神 | 第34-36页 |
(四) 毒损脑络的病理演变及生物学基础 | 第36-40页 |
三、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基本治法 | 第40-44页 |
(一) 益气健脾为治本之法 | 第40-41页 |
(二) 活血化瘀为重要治法 | 第41页 |
(三) 清热解毒为治法关键 | 第41-42页 |
(四) 应用清热解毒法的相关依据 | 第42-44页 |
四、几点说明 | 第44-46页 |
(一) 对毒的认识说明 | 第44页 |
(二) 对清热解毒的说明 | 第44-45页 |
(三) 辨证论治为主导 | 第45页 |
(四) 药物的归经问题 | 第45-46页 |
临床研究 | 第46-59页 |
一、病例诊断标准 | 第46-49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6-47页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第47-49页 |
二、试验病例标准 | 第49-50页 |
(一) 病例纳入标准 | 第49-50页 |
(二) 病例排除标准 | 第50页 |
(三) 病例剔除标准 | 第50页 |
(四) 病例脱落标准 | 第50页 |
三、临床资料 | 第50-54页 |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50-51页 |
(二) 一般情况资料 | 第51-54页 |
四、观察及治疗方法 | 第54-56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54-55页 |
(二)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第55-56页 |
五、疗效判定 | 第56-58页 |
(一)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判定 | 第56-57页 |
(二) 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判定 | 第57页 |
(三) 认知功能疗效判定 | 第57页 |
(四) 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判定 | 第57页 |
(五) 生活质量评定 | 第57页 |
(六) 实验室疗效指标 | 第57页 |
(七)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第57-58页 |
(八)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58页 |
六、统计学方法 | 第58-59页 |
研究结果 | 第59-68页 |
一、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第59页 |
二、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情况 | 第59页 |
三、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变化 | 第59-61页 |
四、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情况 | 第61-62页 |
(一)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 | 第61页 |
(二) 认知障碍改善情况 | 第61页 |
(三)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 第61-62页 |
五、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 第62-63页 |
六、治疗前后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情况 | 第63页 |
七、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 | 第63-64页 |
八、血脂改善情况 | 第64-65页 |
九、血浆内皮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 第65页 |
十、血清炎性标志物清除情况 | 第65-66页 |
十一、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第66页 |
十二、安全性指标分析结果 | 第66-68页 |
临床疗效分析 | 第68-71页 |
一、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68页 |
二、改善症状体征 | 第68页 |
三、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 第68-69页 |
四、改善生活质量 | 第69页 |
五、调整血糖水平 | 第69页 |
六、改善胰岛功能 | 第69页 |
七、改善血流变状况 | 第69页 |
八、调整血脂水平 | 第69-70页 |
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第70页 |
十、清除血清炎性标志物 | 第70页 |
十一、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92页 |
一、炎症与2 型糖尿病 | 第71页 |
二、炎症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第71-72页 |
三、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 | 第72-74页 |
四、中医治则确立及方药组成和分析 | 第74-87页 |
(一) 中药功效溯源 | 第75-78页 |
(二)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第78-87页 |
五、益消复瘫汤作用机制分析 | 第87-90页 |
(一)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 第87页 |
(二) 抑制炎症反应 | 第87-88页 |
(三) 改善胰岛素抵抗 | 第88-89页 |
(四) 调整血糖水平 | 第89-90页 |
(五) 改善血流变学状态,降低血脂水平 | 第90页 |
六、结论 | 第90-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0页 |
综述 | 第110-134页 |
附录 | 第134-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查新报告 | 第140-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