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基础理论 | 第12-18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2-14页 |
·产业集群涵义 | 第12页 |
·产业集群特点 | 第12-13页 |
·产业集群与创新 | 第13页 |
·产业集群与科技园区 | 第13-14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4-16页 |
·技术创新的定义与分类 | 第14-15页 |
·高新区技术创新特点 | 第15页 |
·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 | 第15-16页 |
·综合评价理论 | 第16-18页 |
·综合评价的含义 | 第16页 |
·综合评价要素 | 第16页 |
·综合评价的合理性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保定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 第18-29页 |
·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第18-20页 |
·科技园区涵义 | 第18页 |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涵义 | 第18-19页 |
·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系 | 第19页 |
·科技园区特征 | 第19页 |
·国际上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回顾 | 第19-20页 |
·我国高新区发展回顾 | 第20页 |
·保定国家高新区发展 | 第20-21页 |
·保定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 | 第21-23页 |
·新能源基地 | 第21页 |
·燕赵软件园 | 第21-22页 |
·西区工业园 | 第22页 |
·创业中心 | 第22页 |
·东区大学城 | 第22-23页 |
·保定国家高新区创新支撑体系 | 第23-27页 |
·新能源产业集群 | 第23-24页 |
·智力支持及自主创新平台 | 第24-25页 |
·政策支持 | 第25-26页 |
·金融支持 | 第26-27页 |
·企业孵化器 | 第27页 |
·现实问题 | 第27-29页 |
第四章 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4页 |
·传统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述 | 第29-30页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0-31页 |
·指标选取及解释 | 第31-34页 |
第五章 保定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 | 第34-57页 |
·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4-36页 |
·传统评价方法评述 | 第34页 |
·含熵权、AHP、TOPSIS 的组合评价法的特点 | 第34页 |
·含熵权、AHP、TOPSIS 的组合评价法介绍 | 第34-36页 |
·实证分析 | 第36-55页 |
·纵向比较 | 第36-46页 |
·数据 | 第36-38页 |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38-39页 |
·计算指标的条件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 第39-40页 |
·确定指标的权值θi | 第40-41页 |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值wi | 第41-44页 |
·权重的合成 | 第44-45页 |
·利用TOPSIS 分析法计算相对接贴近度 | 第45页 |
·评价结果 | 第45-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页 |
·横向比较 | 第46-55页 |
·数据 | 第46-48页 |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48-50页 |
·计算指标的条件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 第50-51页 |
·确定指标的权值θi | 第51-52页 |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值wi | 第52页 |
·权重的合成 | 第52-53页 |
·利用TOPSIS 分析法计算相对接贴近度 | 第53页 |
·评价结果 | 第53-54页 |
·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评价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