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16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发展沿革 | 第18-29页 |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起步阶段(1976~1982年) | 第18-20页 |
(一) 恢复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机构 | 第18-19页 |
(二) 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过好"教材教法关" | 第19-20页 |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全面启动阶段(1982~1992年) | 第20-22页 |
(一) 营造多形式、多渠道的在职教育环境 | 第21页 |
(二) 初步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 第21-22页 |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重在提高学历阶段(1992~1999年) | 第22-24页 |
(一) 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 第22-23页 |
(二) 实施"三沟通"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 | 第23-24页 |
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发展的转型阶段(1999~2008年) | 第24-29页 |
(一) 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 第25-26页 |
(二) 全面启动农村新课改师资培训 | 第26-27页 |
(三) 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网络工程的建设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9-38页 |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 | 第29-32页 |
(一) 农村小学教师 | 第29-30页 |
(二) 农村初中教师 | 第30-31页 |
(三) 农村普通高中教师 | 第31-32页 |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规范化 | 第32-35页 |
(一) 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机构 | 第33-34页 |
(二) 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在职教育 | 第34-35页 |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管理体制多样化 | 第35-38页 |
(一) 统整式管理体制 | 第35-36页 |
(二) 以进修学校为主体的管理体制 | 第36页 |
(三) 以县教研室为主体的管理体制 | 第36页 |
(四) 协调式管理体制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现存的问题 | 第38-46页 |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 第38-40页 |
(一) 工学矛盾导致在职教育机会的缺失 | 第38-39页 |
(二) 缺少参加优质培训的机会 | 第39-40页 |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经费短缺 | 第40-42页 |
(一) 经费短缺制约在职教育的发展 | 第40-41页 |
(二) 教师个人承担过多的在职教育经费 | 第41-42页 |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效果不佳 | 第42-44页 |
(一) 被动开展校本培训 | 第42页 |
(二) 校本培训内容及形式比较单一 | 第42-43页 |
(三) 校本培训缺乏专人指导 | 第43-44页 |
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 第44-46页 |
(一) 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匮乏 | 第44-45页 |
(二)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45页 |
(三) 培训方式陈旧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改革的主要对策 | 第46-62页 |
一、更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观念 | 第46-48页 |
(一) 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 第46-47页 |
(二) 建立教师专业化目标 | 第47-48页 |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在职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 | 第48-50页 |
(一) 增加政府对在职教育经费的投入 | 第48-49页 |
(二) 多渠道筹措在职教育经费 | 第49-50页 |
三、建立在职教育的"三方激励"机制 | 第50-52页 |
(一) 国家政策的激励 | 第50-51页 |
(二) 在职教育机构的激励 | 第51-52页 |
(三) 中小学校的激励 | 第52页 |
四、合理确定在职教育的方式和时间 | 第52-54页 |
(一) 结合教师自身情况,确定在职教育的方式 | 第52-53页 |
(二) 统筹安排培训时间,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 | 第53-54页 |
五、增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 | 第54-58页 |
(一)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 第54-55页 |
(二) 重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 第55-56页 |
(三) 构建"三步培训"方式 | 第56-58页 |
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效 | 第58-59页 |
(一) 制定常规的校本培训计划 | 第58-59页 |
(二) 选择适合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方式 | 第59页 |
(三) 开发农村特色的校本培训资源 | 第59页 |
七、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 | 第59-62页 |
(一) 完善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60-61页 |
(二) 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