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中气候与小气候论文--城市气候学论文

兰州城市气候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2-17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14-17页
   ·国内外城市气候研究综述第17-26页
     ·城市气候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第17-20页
     ·国内城市气候研究进展第20-22页
     ·国内外城市气候的研究方法第22-26页
   ·兰州城市气候研究现状第26-27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7-32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28-30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30-32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数据资料和技术路线第32-40页
   ·Monitor SL5 Bowen-Ratio系统观测实验第32-35页
   ·兰州市城市气候流动观测实验第35-37页
   ·遥感数据和遥感反演方法第37-38页
   ·数值模型第38页
   ·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第38-40页
第三章 兰州城市气候效应第40-84页
   ·城郊对比中参考站的选择第40-41页
   ·兰州市热岛效应第41-51页
     ·兰州城市热岛的形成因素第42-43页
     ·兰州城市热岛强度的度量方法第43页
     ·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第43-47页
     ·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第47-48页
     ·热岛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第48-51页
   ·兰州市的干、湿岛效应第51-54页
     ·城市的干岛效应第51-52页
     ·城市的湿岛效应第52页
     ·城、郊湿度的年际变化第52-53页
     ·城、郊湿度的季节变化第53-54页
   ·兰州市的混浊岛效应第54-58页
   ·兰州市的风场第58-61页
   ·兰州市的降水第61-62页
   ·兰州市近地层空气温湿特征第62-72页
     ·气温梯度变化特征第62-65页
     ·不同高度层气温差的日变化特征第65-67页
     ·水汽压梯度变化第67-70页
     ·相对湿度梯度变化第70-72页
   ·兰州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气候效应的关系第72-84页
     ·全球与区域气候变化背景第72-74页
     ·近70年来兰州气温变化分析第74-75页
     ·近50年兰州市气温变化速率和热岛效应贡献率分析第75-77页
     ·兰州城市化进程第77-78页
     ·城市化进程对兰州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途径第78-79页
     ·兰州城市发展指标与城市热岛强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第79-84页
第四章 基于流动观测和空间插值技术的兰州城区热场和湿度场模拟第84-99页
   ·兰州城市气候流动观测第84-85页
   ·流动观测数据的时间差订正第85-86页
   ·GIS空间插值技术第86-91页
     ·检验数据分布第87-88页
     ·寻找数据离群值第88页
     ·全局趋势分析第88-89页
     ·空间插值方法第89-91页
   ·兰州市城区四季热场模拟结果第91-93页
   ·兰州市城区四季湿度场的模拟结果第93-95页
   ·模型检验第95页
   ·兰州市城区四季热场和湿度场的模拟结果分析第95-99页
第五章 基于遥感技术的兰州市地表温度反演第99-122页
   ·遥感数据反演的理论基础第100-102页
   ·数据资料第102-103页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第103-105页
     ·辐射校正第103页
     ·几何校正第103-105页
   ·兰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第105-106页
   ·基于陆地卫星TM6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定量反演模型第106-118页
     ·LandsatTM6地表辐射亮温的计算方法第106-108页
     ·辐射传输方程法第108-109页
     ·覃志豪单窗算法第109页
     ·Jimenez-Munoz & Sorbrino(JMS)普适性单通道算法第109-110页
     ·大气平均作用温度的估算第110-111页
     ·大气透射率的估算第111-113页
     ·地表比辐射率的估算第113-117页
     ·反演结果第117-118页
   ·反演精度验证第118页
   ·兰州市地表温度场的剖面分析第118-120页
   ·兰州市地表温度场的空间分布格局第120-122页
第六章 兰州市下垫面辐射收支状况第122-130页
   ·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变化第122-123页
   ·地面辐射差额的季节变化第123-124页
   ·净辐射通量与气温的变化关系第124-126页
   ·云对地面辐射差额的影响第126-127页
   ·城市烟雾层对各辐射分量的影响第127-130页
第七章 兰州城市能量平衡与陆面过程研究第130-159页
   ·城市地—气能量平衡概述第130-133页
   ·基于波文比能量平衡模型和能量平衡—空气动力学阻抗模型的城市地表水热通量估算和陆面过程研究第133-151页
     ·波文比—能量平衡模型(BREB)第134-139页
     ·能量平衡—空气动力学阻抗模型第139-141页
     ·两种模型估算地表水热通量的比较第141-144页
     ·显热和潜热通量估算结果第144-147页
     ·土壤热通量的特征第147-150页
     ·四季城市地—气能量通量分配状况第150-151页
   ·基于AUSSSM模型的城市气候与建筑热效应的耦合模拟第151-159页
     ·AUSSSM模型简介第152页
     ·模型原理第152-153页
     ·初始条件第153-154页
     ·模拟结果输出第154-156页
     ·AUSSSM模型模拟结果分析第156-159页
第八章 基于R/S分析的兰州城市气候研究第159-177页
   ·分形的概念第159-160页
   ·分形的分类第160页
   ·分形维数第160-161页
   ·分形理论在地学中的应用第161-162页
   ·R/S分析及Hurst指数、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第162-166页
   ·气候要素序列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第166-167页
   ·兰州市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与R/S分析第167-177页
     ·四季和年平均气温的R/S分析第167-171页
     ·四季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R/S分析第171-173页
     ·四季和年平均降水量的R/S分析第173-177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77-182页
   ·结论第177-180页
   ·展望第180-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0-191页
致谢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内陆干旱区过去千年来湿度变化的摇蚊记录及其对比
下一篇:极端事件检测、评价方法及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