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水泥砼路面损坏原因分析及加铺沥青层结构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调查及病害原因分析 | 第12-31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调查 | 第12-25页 |
·路面结构状况 | 第12-16页 |
·路面破损状况 | 第16-20页 |
·排水状况 | 第20页 |
·交通状况 | 第20页 |
·施工资料 | 第20-25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设计 | 第25-28页 |
·施工 | 第28-29页 |
·养护管理 | 第29页 |
·损坏原因综述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碎石化后沥青加铺层应力对比分析 | 第31-44页 |
·碎石化层与级配碎石层上沥青加铺层应力对比 | 第31-36页 |
·碎石化层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有限元计算 | 第31-33页 |
·级配碎石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有限元计算 | 第33-36页 |
·不同破碎效果下沥青加铺层受力特性分析 | 第36-43页 |
·碎石化上、下层厚度变化时加铺沥青层的受力状况 | 第36-39页 |
·碎石化下层模量变化时加铺沥青层的受力状况 | 第39-41页 |
·碎石化后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 第41-43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 | 第44-61页 |
·国内外沥青加铺层厚度设计方法探讨 | 第44-46页 |
·ARE方法 | 第44页 |
·AASHTO设计方法 | 第44-45页 |
·AI法 | 第45页 |
·COE法 | 第45-46页 |
·四种方法比较 | 第46页 |
·加铺层结构设计 | 第46-50页 |
·加铺层厚度的确定 | 第46-48页 |
·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案 | 第48-50页 |
·加铺层应力分析 | 第50-60页 |
·计算模型假设 | 第50页 |
·临界荷位分析 | 第50-55页 |
·应力与位移分析 | 第55-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沥青加铺技术工程应用 | 第61-76页 |
·反射裂缝 | 第61-63页 |
·反射裂缝的产生 | 第61-62页 |
·反射裂缝的扩展 | 第62-63页 |
·反射裂缝的防治措施 | 第63-66页 |
·增加加铺层厚度 | 第64页 |
·设置夹层 | 第64-65页 |
·断开稳固法 | 第65页 |
·锯缝和灌缝 | 第65-66页 |
·加铺层路面施工要点 | 第66-71页 |
·对级配碎石基层及调平层的要求 | 第66-67页 |
·透层、封层和粘层的要求 | 第67-68页 |
·基层、调平层及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要求 | 第68-71页 |
·工程实践 | 第71-75页 |
·加铺前原路面的处理措施 | 第71-74页 |
·试验路的铺筑 | 第74-75页 |
·工程评价及效益分析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