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普适计算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 第12-13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13-16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定位服务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8-27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 | 第19-26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 | 第26-27页 |
·本文的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论文的课题来源 | 第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 第30-44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分类 | 第30-32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性能评价指标 | 第32-33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典型计算方法 | 第33-37页 |
·典型 Anchor-Independent 定位算法 | 第37-43页 |
·典型的相对定位算法 | 第37-39页 |
·典型的移动锚节点定位算法 | 第39-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面向相对定位的K 跳分簇算法 | 第44-64页 |
·引言 | 第44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概述 | 第44-48页 |
·典型分簇算法 | 第44-47页 |
·面向相对定位的分簇算法 | 第47-48页 |
·EOK 算法原理与实现 | 第48-57页 |
·参数定义与假设条件 | 第48-49页 |
·EOK 算法原理 | 第49-55页 |
·EOK 算法实现 | 第55-57页 |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57-63页 |
·簇头数量 | 第57-58页 |
·簇平均重叠度分析 | 第58-59页 |
·算法通信开销 | 第59-61页 |
·节点簇坐标转换率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基于分簇的分步求精相对定位算法 | 第64-98页 |
·引言 | 第64页 |
·局部坐标系建立 | 第64-69页 |
·无线信道损耗模型 | 第64-65页 |
·坐标节点选择策略 | 第65-68页 |
·局部坐标系模型 | 第68-69页 |
·基于RSSI 测距的加权质心定位算法 | 第69-83页 |
·算法原理 | 第69-71页 |
·簇边界节点处理 | 第71-78页 |
·参考节点精选策略(Reference Nodes Refining Strategy, RNR | 第78-79页 |
·定位组合精选策略 | 第79-80页 |
·定位权值函数构建 | 第80-83页 |
·基于SMACOF 技术的节点位置迭代优化策略 | 第83-86页 |
·优化原理 | 第84-85页 |
·优化策略实现 | 第85-86页 |
·局部坐标系转换 | 第86-90页 |
·局部坐标系合并 | 第87-88页 |
·局部坐标系转换策略 | 第88-90页 |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90-97页 |
·算法定位误差 | 第90-95页 |
·算法开销 | 第95-96页 |
·算法定位覆盖率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5 基于移动锚节点的粒子群优化定位算法 | 第98-112页 |
·引言 | 第98页 |
·面向无线信道损耗模型未知环境的粒子群优化定位策略 | 第98-102页 |
·面向无线信道损耗模型未知环境的RSSI 测量定位模型 | 第98-99页 |
·粒子群优化原理 | 第99-100页 |
·粒子群优化定位原理 | 第100-102页 |
·基于网格的移动锚节点完全遍历路径 | 第102-104页 |
·PLBMA 算法实现 | 第104-106页 |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106-111页 |
·定位精度 | 第106-110页 |
·算法开销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6 面向危险/恶劣环境的 Anchor-Independent 定位应用系统 | 第112-127页 |
·引言 | 第112页 |
·应用背景 | 第112-113页 |
·系统设计 | 第113-120页 |
·新型无线传感器网络 | 第113-114页 |
·系统架构 | 第114-117页 |
·系统功能 | 第117-118页 |
·面向移动Sink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策略 | 第118-120页 |
·基于PLBMA 算法的事件定位策略 | 第120-126页 |
·概述 | 第120-121页 |
·移动锚节点 | 第121页 |
·事件定位原理与实现 | 第121-124页 |
·定位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7 总结 | 第127-129页 |
·主要贡献与特色 | 第127-128页 |
·进一步研究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2页 |
附录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