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防火安全设计评价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我国建筑防火安全设计现状 | 第19-23页 |
·防火性能化设计方法发展与应用 | 第23-24页 |
·评价体系在防火性能化设计中的作用 | 第24页 |
·课题前期研究基础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火灾分析 | 第28-58页 |
·建筑火灾发生机制 | 第28-35页 |
·火灾的燃烧条件 | 第28-29页 |
·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 | 第29-31页 |
·火灾在建筑内的蔓延 | 第31-34页 |
·建筑火灾严重性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火灾特点 | 第35-37页 |
·“三快”特点 | 第36页 |
·“两多”特点 | 第36-37页 |
·“三大”特点 | 第37页 |
·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火灾原因和影响因素 | 第37-40页 |
·火灾发生原因 | 第37-38页 |
·火灾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火灾中人员特征与行为 | 第40-45页 |
·人员在火灾中的心理反应 | 第40-42页 |
·人员在火灾避难中的一般行为特征 | 第42-45页 |
·火灾中建筑结构的耐火性能 | 第45-52页 |
·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 | 第45-46页 |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 第46-48页 |
·混凝土构件的耐火性能 | 第48-49页 |
·钢材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 第49-52页 |
·重庆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 | 第5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人员密集公共建筑防火设计评价要素分析 | 第58-86页 |
·被动防火设计评价要素 | 第58-69页 |
·总平面布局防火 | 第58-61页 |
·建筑的耐火等级 | 第61-65页 |
·防火分区 | 第65-69页 |
·主动防火设计评价要素 | 第69-80页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第69-72页 |
·建筑消防给水系统 | 第72-75页 |
·灭火系统 | 第75-76页 |
·防排烟系统 | 第76-80页 |
·人员疏散设计评价要素 | 第80-84页 |
·安全出口 | 第80-81页 |
·安全疏散距离 | 第81-82页 |
·疏散路线 | 第82-84页 |
·诱导疏散设施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人员密集公共建筑防火安全的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 第86-111页 |
·评价方法选择比较 | 第86-89页 |
·评价方法的类型 | 第86-87页 |
·主流评价方法比较 | 第87-89页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89页 |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 第89-94页 |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89-90页 |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步骤 | 第90-94页 |
·人员密集公共建筑防火安全设计要素层次评价体系 | 第94-105页 |
·层次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4-95页 |
·构造判断矩阵及确定权重 | 第95-98页 |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98-99页 |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99-102页 |
·评价体系分析 | 第102-105页 |
·人员密集公共建筑防火安全设计要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105-109页 |
·模糊评语集合的建立 | 第105-106页 |
·确定单因素评判矩阵 | 第106页 |
·模糊合成算子的计算 | 第106-107页 |
·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5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防火安全设计中的应用 | 第111-128页 |
·评价前期信息准备 | 第111-1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页 |
·评价主体范围的确定 | 第111-112页 |
·研究假设 | 第112-113页 |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资料 | 第113-124页 |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 第113-114页 |
·重庆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各层平面防火安全设计 | 第114-124页 |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防火安全设计模糊分级评价 | 第124-127页 |
·初级层次模糊评价 | 第124-125页 |
·二级层次模糊评价 | 第125页 |
·总体评价等级确定 | 第125-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主要结论 | 第128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附录 | 第134-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