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埋入式抗滑桩工作机理分析与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课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抗滑桩的分类及埋入式抗滑桩的基本概念 | 第10-12页 |
·抗滑桩研究与设计的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抗滑桩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抗滑桩布置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常用抗滑桩设计方法 | 第15-16页 |
·埋入式抗滑桩研究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埋入式抗滑桩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18-29页 |
·计算方法的总结 | 第18页 |
·埋入式抗滑桩滑动控制条件 | 第18-19页 |
·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的研究 | 第19-23页 |
·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受力计算简式的假定与技术要求 | 第19-20页 |
·计算简式的建立 | 第20-22页 |
·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长度的控制条件 | 第22-23页 |
·嵌固段的计算 | 第23-25页 |
·经验法 | 第23页 |
·极限地基反力法 | 第23-24页 |
·地基系数法 | 第24-25页 |
·数值模拟法 | 第25页 |
·埋入式抗滑桩间距和截面尺寸的选择 | 第25-26页 |
·土拱效应研究 | 第26-28页 |
·计算宽度的确定 | 第28-29页 |
3 双排埋入式抗滑桩的研究 | 第29-44页 |
·双排桩的研究概况 | 第29-32页 |
·双排桩深基坑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第30页 |
·滑坡治理中桩布置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抗滑桩结构形式的类型 | 第32页 |
·双排埋入式抗滑桩滑动控制条件的限制 | 第32-33页 |
·双排埋入式抗滑桩力分配模式的研究 | 第33-37页 |
·矩阵方式布置的埋入式抗滑桩各排承受推力的确定 | 第33-35页 |
·双排埋入式桩滑坡推力分布形式分析 | 第35-37页 |
·算例分析 | 第37页 |
·双排埋入式抗滑桩土拱的力学分析 | 第37-44页 |
·土拱计算基本原理 | 第37-40页 |
·双排埋入式抗滑桩土拱传力分析 | 第40-41页 |
·双排埋入式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的研究 | 第41-42页 |
·桩排距分析 | 第42-44页 |
4 双排埋入式抗滑桩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61页 |
·有限元数值分析过程与步骤 | 第44-48页 |
·分析的可行性 | 第44-45页 |
·分析的目的和方案 | 第45页 |
·分析采用的岩、土、桩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45页 |
·几何模型以及单元划分、边界条件和加载 | 第45-48页 |
·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 | 第48-57页 |
·桩身受力分布规律研究 | 第48-49页 |
·桩排距对抗滑桩内力的影响分布 | 第49-52页 |
·悬臂段长度对抗滑桩内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嵌固段长度对抗滑桩内力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与双排悬臂式抗滑桩的比较 | 第55-57页 |
·水平推力荷载不同对内力分配的影响 | 第57-58页 |
·桩间土抗剪强度对内力分配的影响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埋入式抗滑桩布置方式的研究 | 第61-68页 |
·有限元数值分析过程与步骤 | 第61-64页 |
·分析采用的岩、土、桩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61页 |
·几何模型以及单元划分、边界条件和加载 | 第61-64页 |
·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 | 第64-66页 |
·应力分布研究 | 第64-65页 |
·内力分配的研究 | 第65-66页 |
·桩间距对前后排桩内力分配的影响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双排埋入式抗滑桩土拱效应分析 | 第68-77页 |
·土拱效应的形成机制 | 第68-69页 |
·土拱的研究 | 第69-70页 |
·土拱的分类 | 第69页 |
·土拱与拱结构的区别 | 第69-70页 |
·滑坡推力荷载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70-71页 |
·不同布置方式对埋入式抗滑桩桩周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7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页 |
·建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