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程中数学方法教学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问题的背景 | 第8-9页 |
·国际背景 | 第8页 |
·国内背景 | 第8-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物理学对数学方法的要求 | 第9页 |
·高中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方法的要求 | 第9页 |
·物理高考考试大纲对数学方法的要求 | 第9-10页 |
·素质教育对数学方法的要求 | 第10页 |
·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数学方法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数学方法 | 第14-21页 |
·科学方法的含义及常用的科学方法 | 第14页 |
·数学方法 | 第14-21页 |
·数学方法的定义和层次 | 第14-15页 |
·数学方法的特点 | 第15-17页 |
·数学方法在科学方法中的地位 | 第17页 |
·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3 高中物理课程中常用的数学方法及举例 | 第21-37页 |
·比值定义法 | 第21-22页 |
·比值定义法的基础——比较法 | 第21页 |
·比较的程序 | 第21-22页 |
·多因子乘积法 | 第22页 |
·函数的思想方法 | 第22-27页 |
·一次函数的思想 | 第23页 |
·反比例函数 | 第23-24页 |
·二次函数的思想 | 第24-25页 |
·三角函数的思想 | 第25-26页 |
·幂函数的思想 | 第26页 |
·指数函数的思想 | 第26-27页 |
·方程(组)的思想 | 第27-30页 |
·矢量的思想 | 第30-33页 |
·矢量的合成、分解与向量的加减 | 第31页 |
·功与向量的点积 | 第31-32页 |
·安培力、洛仑兹力与向量的叉积 | 第32-33页 |
·数形结合的思想 | 第33-35页 |
·文字表述与示意图结合 | 第33-34页 |
·表达式与坐标系结合 | 第34-35页 |
·微积分的思想 | 第35-37页 |
·利用导数表示或解释有关物理量的变化率 | 第35页 |
·利用定积分求非均匀变化的求和 | 第35-37页 |
4 高中物理课程中数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构建 | 第37-48页 |
·教学模式的定义 | 第37页 |
·模式的结构 | 第37-46页 |
·理论依据 | 第37-40页 |
·教学目标 | 第40-41页 |
·操作程序 | 第41-44页 |
·实现条件 | 第44页 |
·教学评价 | 第44-46页 |
·实施的原则 | 第46-48页 |
·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原则 | 第46页 |
·激趣的原则 | 第46页 |
·“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6页 |
·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46-47页 |
·与物理学史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页 |
·与其它科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页 |
·避免纯数学化的原则 | 第47-48页 |
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8-60页 |
·实验的思路 | 第48页 |
·实验前的准备 | 第48-49页 |
·编制调查问卷和测试题 | 第48-49页 |
·确定实验的基本内容 | 第49页 |
·实验阶段 | 第49-50页 |
·隐性模式的实施 | 第49页 |
·显性模式的实施 | 第49-50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0-60页 |
·问卷分析 | 第50-56页 |
·测试题统计 | 第56-58页 |
·平时性表现总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75页 |
附录一:实验前调查问卷 | 第61-62页 |
附录二:实验前测试题及答案 | 第62-64页 |
附录三:实验后调查问卷 | 第64-65页 |
附录四:实验后测试题及答案 | 第65-68页 |
附录五:教学案例1(隐性教学模式) | 第68-71页 |
附录六:教学案例2(显性教学模式)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