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三 既往研究 | 第10-12页 |
1 国外的研究动态和水平 | 第10-11页 |
2 国内的研究动态和水平 | 第11页 |
3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五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2-1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1章 综合体式大学校园的基础研究 | 第14-29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综合体式大学 | 第14页 |
·校园 | 第14页 |
·其他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综合体式大学校园产生的背景 | 第15-18页 |
·传统大学空间布局的三种体系 | 第15-17页 |
·综合体式大学的产生 | 第17-18页 |
·综合体式大学与传统大学空间组织模式的关系 | 第18页 |
·综合体式校园产生的原因 | 第18-25页 |
·社会因素 | 第18-19页 |
·经济因素 | 第19-20页 |
·教学理念和制度的革新 | 第20-22页 |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新理念的影响 | 第22-24页 |
·建筑新技术的影响 | 第24-25页 |
·综合体式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国外战后综合体式大学的发展历程与地域分布 | 第25-26页 |
·中国近年来综合体式大学校园的发展情况 | 第26-27页 |
·综合体式大学校园的特点与反思 | 第27-29页 |
·综合体式大学校园的特点 | 第27-28页 |
·国外对综合体式大学校园理念的反思与批判 | 第28-29页 |
第2章 综合体式大学校园的功能整合研究 | 第29-58页 |
·概述 | 第29-31页 |
·传统校园的功能组成 | 第29-30页 |
·综合体式大学功能组合的特点 | 第30-31页 |
·院系教学楼之间的整合——院系综合体 | 第31-36页 |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自然科学中心 | 第32-33页 |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阿罗诺夫设计艺术中心 | 第33-35页 |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学实验楼 | 第35-36页 |
·教学区内部的整合——教学区综合体 | 第36-39页 |
·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 | 第36-38页 |
·日本广岛市立大学 | 第38-39页 |
·宿舍楼间的整合——宿舍综合体 | 第39-43页 |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宿舍区 | 第39-41页 |
·法国库瓦赛大学生公寓 | 第41-43页 |
·生活区内部功能的整合——生活区综合体 | 第43-47页 |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 第43-45页 |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学生宿舍 | 第45-47页 |
·南京邮电学院仙林新校区学生生活社区 | 第47页 |
·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的功能的整合——教学生活综合体 | 第47-51页 |
·芬兰莱普兰德大学二期工程 | 第48-49页 |
·澳门东亚大学 | 第49-51页 |
·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室内外交往空间整合—校园综合体 | 第51-57页 |
·香港城市大学 | 第51-53页 |
·日本宫城大学 | 第53-55页 |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综合体式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研究 | 第58-111页 |
·综合体式大学空间形态分类 | 第58-59页 |
·独栋线型建筑式 | 第59-70页 |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 | 第60-62页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校区 | 第62-64页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 第64-67页 |
·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 | 第67-69页 |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 | 第69-70页 |
·立体交通连接式 | 第70-81页 |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校区 | 第71-73页 |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 | 第73-75页 |
·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多摩校园 | 第75-77页 |
·香港科技大学 | 第77-79页 |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加尔兴机械工程分校 | 第79-81页 |
·巨构网格式 | 第81-95页 |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 第82-86页 |
·约旦雅穆克大学 | 第86-87页 |
·巴林阿拉伯海湾大学 | 第87-89页 |
·日本琦玉县立大学 | 第89-92页 |
·卡塔尔大学 | 第92-95页 |
·合院式 | 第95-101页 |
·印度新德里国立时装技术学院 | 第97-99页 |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自然科学学院 | 第99-101页 |
·共用基座式和屋顶连接式 | 第101-110页 |
·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 | 第103-105页 |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科技大学 | 第105-107页 |
·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利大学 | 第107-108页 |
·新加坡拉塞尔艺术学院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4章 当代综合体式大学校园在中国的实践和展望 | 第111-140页 |
·中国当前校园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 第111-115页 |
·校园规模过大 | 第111-113页 |
·校园密度过低 | 第113-114页 |
·校园发展规划的无序 | 第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典型综合体式大学校园在中国的实践 | 第115-127页 |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 第115-117页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 | 第117-120页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 | 第120-122页 |
·广州美术学院新校区 | 第122-124页 |
·沈阳建筑大学 | 第124-126页 |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 第126-127页 |
·国内综合体式大学建设与国外的区别 | 第127-130页 |
·边界的围合——开放性 | 第127-128页 |
·功能整合的程度 | 第128-129页 |
·空间整合的方式 | 第129-130页 |
·中国综合体式大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130-137页 |
·书院模式的传承 | 第130-132页 |
·坡地的利用 | 第132页 |
·开放程度加大 | 第132-133页 |
·向高层发展 | 第133-137页 |
·综合体式大学校园的应用前景 | 第137-140页 |
·子校园 | 第137页 |
·社区学院(大学) | 第137-138页 |
·独立学院 | 第138-140页 |
第5章 工程实践——中国传媒大学中新生态城新校区概念设计 | 第140-147页 |
·背景介绍 | 第140-141页 |
·设计构思 | 第141-142页 |
·主要图纸 | 第142-147页 |
·总平面图 | 第142-143页 |
·校园空间构成分析 | 第143-144页 |
·方案一 | 第144-146页 |
·方案二 | 第146-147页 |
后记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2-153页 |
附录1:国外典型综合体式大学信息 | 第153-168页 |
附录2:国内典型综合体式大学信息 | 第168-171页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