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6页 |
·本文的框架结构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框架结构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难点和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难点和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关于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 | 第20-22页 |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第22-23页 |
·区域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理论 | 第23-24页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 | 第24-27页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24-25页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 | 第25-27页 |
第3章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分析 | 第27-31页 |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27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27页 |
·因子分析 | 第27-28页 |
·数据包络分析 | 第28-29页 |
·评价方法的对比比较 | 第29-30页 |
·因子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比较 | 第29页 |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比较 | 第29页 |
·因子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的比较 | 第29-30页 |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评价的主要原因 | 第30-31页 |
第4章 江西省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31-67页 |
·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现状 | 第31-40页 |
·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基础现状 | 第31-32页 |
·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现状 | 第32-37页 |
·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产出现状 | 第37-40页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44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0-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42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2-44页 |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44页 |
·综合评价分析 | 第44-45页 |
·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 第45-63页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二级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45-60页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一级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60-63页 |
·比较结论与启示 | 第63-67页 |
第5章 提升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 第67-73页 |
·提升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外部对策 | 第67-69页 |
·加强政府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视 | 第67页 |
·加大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合理配置高校科技经费来源结构 | 第67-68页 |
·加大企业对高校资金与项目的投入力度,实现高校产学研合一 | 第68页 |
·积极扶持科技中介机构,为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 第68-69页 |
·提升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自身对策 | 第69-73页 |
·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对自身科技创新的重视 | 第69-70页 |
·加强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化 | 第70-71页 |
·积极推动江西省高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的层次水平 | 第71页 |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建设有江西地方特色的大学科技园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