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双光路对称式能见度测量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能见度的定义第8页
   ·目测法测量能见度第8-11页
     ·目标能见距离第9-10页
     ·灯光能见距离第10-11页
     ·气象光学视距(MOR)第11页
   ·仪器测量能见度的方法第11-14页
     ·摄像法第11-12页
     ·透射法第12-13页
     ·散射法第13-14页
   ·能见度仪的评价标准第14-15页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5-16页
   ·课题要研究的内容及论文的结构第16-18页
第二章 数学描述第18-26页
   ·能见度和消光系数的关系第18页
   ·仪器测量方程第18-23页
     ·测量模型及参数设置第18-20页
     ·探测器接收到的直射功率计算第20-21页
     ·探测器接收到的散射功率计算第21-23页
   ·单/双光路特性分析第23-24页
   ·测量系统的冗余模式第24-25页
     ·发射器故障时的测量方程第24-25页
     ·接收器故障时的测量方程第25页
   ·结论第25-26页
第三章 总体设计第26-40页
   ·光学系统设计第26-30页
     ·能见度仪所用光源的特点第26-27页
     ·光源的选择第27页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第27-29页
     ·物镜系统的设计第29-30页
   ·接收光功率的计算第30-32页
     ·直射光功率第30-31页
     ·散射光功率第31-32页
   ·电路结构第32-37页
     ·发射器设计第33页
     ·接收器的设计第33-34页
     ·信号处理板的设计第34-35页
     ·微机板的设计第35-36页
     ·程序模式控制第36-37页
   ·增益的分配第37-39页
     ·直射信号的增益第38页
     ·散射信号的增益第38-39页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硬件设计第40-58页
   ·发射电路设计第40-47页
     ·驱动电路的温度模型第41-43页
     ·热敏电阻并联电路的线性特性第43-45页
     ·放大电路的参数设计第45-47页
   ·接收器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第47-52页
     ·探测器的模型第47-48页
     ·放大器的选择第48-49页
     ·反馈电阻的选择第49-50页
     ·补偿电容的选择第50-52页
   ·相敏检波器的设计第52-57页
     ·一般相敏检波原理第52-54页
     ·全波整流检波原理第54-56页
     ·用模拟开关实现相敏检波第56-57页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系统工作及结果分析第58-78页
   ·设计完成后存在的问题第58-59页
   ·跷跷板效应第59页
   ·清除杂散光第59-67页
     ·散射光增大的确认第59-60页
     ·杂散光的幅度第60-61页
     ·消除杂散光第61-67页
   ·窗口污染的影响实验第67-70页
     ·SV51 运行三个月后的变化情况第67页
     ·SV51 运行8 个月后的变化情况第67-68页
     ·实验样机运行8 个月后的变化情况第68-69页
     ·SV51 和样机清洁的整体比较第69-70页
   ·稳定性测试第70-71页
   ·准确性测试第71-76页
   ·安装环境测试第76-77页
   ·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研究成果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飞机飞行数据交换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视频监控在铁路应急指挥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