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的研究 | 第12-14页 |
·光温对育性转换的影响 | 第12页 |
·光温诱导育性转换的敏感期研究 | 第12-13页 |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光温作用模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类型 | 第14-15页 |
·光敏型 | 第14页 |
·温敏型 | 第14-15页 |
·光温互作型 | 第15页 |
·光温敏核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 | 第15-17页 |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作用模式 | 第15-16页 |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的研究 | 第16页 |
·光温敏水稻核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16-17页 |
·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 第17-19页 |
·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特点 | 第17页 |
·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 | 第17-18页 |
·两系杂交水稻组合选育 | 第18页 |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配合力分析 | 第18-19页 |
·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分类 | 第20页 |
·对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评价 | 第20-21页 |
·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选育目标 | 第21-22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不育系材料 | 第23页 |
·用于配合力分析的恢复系材料及对照 | 第23页 |
·用于组合测配的恢复系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生育特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观察 | 第24页 |
·生育特性观察 | 第24页 |
·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 第24页 |
·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 | 第24-27页 |
·海南自然条件下稻蔸再生苗的周年花粉育性观察 | 第24-25页 |
·海南自然条件下实生苗花粉育性的周年动态观察 | 第25页 |
·武汉自然条件下花粉育性和自交不育度的观察 | 第25页 |
·自然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处理的育性鉴定与分析 | 第25-26页 |
·育性温度敏感期分析和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析 | 第26页 |
·华133S的不育性遗传分析 | 第26页 |
·华133S杂交 F_1代的耐高温鉴定 | 第26-27页 |
·配合力分析和强优势组合选育 | 第27-28页 |
·第一批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 第27页 |
·第二批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 第27页 |
·稻米品质分析 | 第27页 |
·新组合测配和强优势组合选育 | 第27-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86页 |
·4个不育系生育特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 第28-36页 |
·武汉自然条件下4个不育系的生育特性表现 | 第28-33页 |
·武汉自然条件下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 第33-36页 |
·4个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 第36-57页 |
·海南自然条件下不育系的育性表现 | 第36-41页 |
·武汉自然条件下不育系的育性表现 | 第41-46页 |
·自然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处理的育性鉴定与分析 | 第46-50页 |
·育性温度敏感期分析和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 第50-54页 |
·华133S的不育性遗传分析 | 第54-55页 |
·华133S杂交 F_1代的耐高温性鉴定 | 第55-57页 |
·配合力分析和强优势组合选育 | 第57-86页 |
·第一批组合配合力分析 | 第57-65页 |
·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7页 |
·不育系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7-60页 |
·恢复系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60-63页 |
·25个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63-65页 |
·第二批组合配合力分析 | 第65-85页 |
·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65-66页 |
·不育系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66-69页 |
·恢复系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69-72页 |
·25个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72-73页 |
·品质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73页 |
·不育系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73-76页 |
·恢复系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76-79页 |
·25个组合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79-81页 |
·25个组合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81-83页 |
·25个组合品质性状的超父优势分析 | 第83-85页 |
·强优势组合选育 | 第85-86页 |
5 讨论 | 第86-93页 |
·对4个不育系的评价 | 第86-88页 |
·华131S | 第86页 |
·华133S | 第86-87页 |
·华134S | 第87页 |
·华135S | 第87-88页 |
·关于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特性 | 第88-89页 |
·关于不育系的遗传分析 | 第89-90页 |
·关于配合力和强优势组合选育 | 第90-91页 |
·关于短光低温雄性核不育水稻的意义及利用途径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录1: 测配的86个恢复系亲本 | 第99-100页 |
附录2: 25个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在海南的平均表现(2008) | 第100-101页 |
附录3: 25个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在武汉的平均表现(2008) | 第101-102页 |
附录4: 25个杂交组合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在武汉的平均表现(2008) | 第102-103页 |
附录5: 2007年4月1日-10月20日的温度数据(江夏气象局) | 第103-106页 |
附录6: 2008年4月1日-10月20日的温度数据(江夏气象局) | 第106-109页 |
附录7: 2006年5月-2007年4月陵水温度数据(海南陵水气象局) | 第109-114页 |
附录8: 2007年5月-2008年4月陵水温度数据(海南陵水气象局) | 第114-118页 |
附录9: 耐高温鉴定人工气候箱的温度设置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