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9页 |
引言 | 第14页 |
1. 玉米纹枯病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的发生现状 | 第14-15页 |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 | 第15页 |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 | 第15-16页 |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生理生态 | 第16-17页 |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 第17-18页 |
·玉米纹枯病危害损失 | 第18页 |
2. 植物真菌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与细胞壁降解有关的基因 | 第18-19页 |
·毒素基因 | 第19-20页 |
·与侵染结构产生有关的基因 | 第20页 |
3. 果胶和果胶酶 | 第20-24页 |
·果胶 | 第20-22页 |
·果胶酶 | 第22-24页 |
·果胶酶的分类 | 第22-23页 |
·果胶酶活力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还原糖测定法 | 第23页 |
·黏度下降法 | 第23-24页 |
·脱胶作用时间法 | 第24页 |
·滴定法 | 第24页 |
·紫外吸收测定法(235nm) | 第24页 |
4. 真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序列特征 | 第25-26页 |
·基因克隆 | 第26-28页 |
·表达调控 | 第28-29页 |
·分离纯化 | 第29-31页 |
·活性测定方法 | 第31页 |
·立枯丝核菌PG 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5.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32-36页 |
·巴斯德毕赤酵母生物学和遗传学特点 | 第32-33页 |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构成 | 第33-35页 |
·宿主菌株 | 第33页 |
·表达载体 | 第33-35页 |
·表达外源基因的机制 | 第35-36页 |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优点 | 第36页 |
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36-39页 |
·立题依据 | 第36-37页 |
·研究意义 | 第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立枯丝核菌AG1-IA 的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39-6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54页 |
·材料 | 第39-41页 |
·供试菌株 | 第39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9页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39-40页 |
·仪器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溶液配制 | 第40-41页 |
·目的基因的cDNA 克隆 | 第41-54页 |
·引物设计 | 第41页 |
·总RNA 的提取(Trizol 法) | 第41-42页 |
·紫外检测RNA 产率和纯度 | 第42页 |
·反转录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42-44页 |
·目的基因3’末端的分离(3’-RACE) | 第44-49页 |
·目的基因cDNA 3’末端的扩增 | 第44-46页 |
·PCR 产物回收 | 第46页 |
·载体连接 | 第46-47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47-48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48-49页 |
·序列测定 | 第49页 |
·立枯丝核菌菌丝体DNA 的抽提 | 第49-50页 |
·目的基因5’末端的分离(TAIL-PCR) | 第50-53页 |
·目的基因5’末端的克隆 | 第50-52页 |
·琼脂糖凝胶纯化特异DNA 片断 | 第52-53页 |
·目的基因全长cDNA 的克隆 | 第53页 |
·全长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54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组DNA 的克隆 | 第54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基因组DNA 的PCR 扩增 | 第54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的DNA 序列分析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总RNA 的提取 | 第54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的cDNA 基因的分离 | 第54-58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3’-末端的分离 | 第54-56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5’-末端的分离 | 第56-57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全长cDNA 的分离 | 第57-58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组DNA 的扩增 | 第58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58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组DNA 的扩增 | 第58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58-66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58-61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61-66页 |
3. 讨论 | 第66-69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及其克隆 | 第66-67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的功能研究策略 | 第67-69页 |
·基因敲除 | 第67页 |
·RNA 干扰 | 第67-68页 |
·超表达 | 第68-69页 |
第三章 立枯丝核菌AG1-IA 的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致病性研究 | 第69-9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9-82页 |
·材料 | 第69-7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69页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69-70页 |
·培养基及有关溶液的配制 | 第70-7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3页 |
·试验方法 | 第73-82页 |
·立枯丝核菌AG1-I Aendo-PG1 成熟肽基因序列的分离 | 第73-74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成熟肽序列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分析 | 第73页 |
·引物设计 | 第73-74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74-82页 |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4-75页 |
·线性化质粒DNA 制备 | 第75-76页 |
·酵母转化 | 第76-77页 |
·酵母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77-78页 |
·酵母转化子的PCR 鉴定 | 第78-80页 |
·外源基因多拷贝整合转化子筛选 | 第80-81页 |
·酵母工程菌的培养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诱导分泌表达 | 第81页 |
·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检测 | 第81页 |
·表达产物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SDS-PAGE 分析 | 第81-82页 |
·表达产物—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纯化 | 第82页 |
·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工程菌产酶曲线的测定 | 第82页 |
·真核表达蛋白接种玉米叶片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6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成熟肽基因序列的分离 | 第82-84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endo-PG1 成熟肽序列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分析结果 | 第82-84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成熟肽基因序列的分离 | 第84页 |
·立枯丝核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endo-PG1 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84-96页 |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第84-87页 |
·表达质粒pPIC9K/pg1 转化 Pichia pastoris GS115 及酵母转化子的筛选 | 第87-91页 |
·酵母转化子的甲醇利用表型的筛选 | 第87-90页 |
·酵母转化子的PCR 鉴定 | 第90-91页 |
·立枯丝核菌endo-PG1 基因酵母多拷贝整合子的筛选 | 第91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在Pichia pastoris 中的高效表达及表达产物检测 | 第91-93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基因在Pichia pastoris 中的诱导表达和高表达酵母菌株的筛选 | 第91-92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酵母工程菌产酶曲线的测定 | 第92页 |
·立枯丝核菌AG1-IA endo-PG1 表达产物的SDS-PAGE 检测 | 第92-93页 |
·表达产物—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纯化 | 第93-95页 |
·真核表达的目的蛋白接种玉米叶片的致病性研究 | 第95-96页 |
3 讨论 | 第96-99页 |
第四章 结果和建议 | 第99-101页 |
1 结果 | 第99页 |
2 建议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