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武汉高速公路隧道绝对位移控制基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概述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隧道绝对位移控制指标研究 | 第24-35页 |
| ·隧道绝对位移量测现场施设情况 | 第24-30页 |
| ·监测断面的数量与布设位置 | 第24-26页 |
| ·位移测点的现场布置与试验结果 | 第26-30页 |
| ·隧道绝对位移结构安全敏感性分析 | 第30-34页 |
| ·控制指标的选取 | 第30-31页 |
| ·隧道绝对位移变化趋势与敏感性的比较 | 第31-33页 |
| ·控制指标的确定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隧道极限绝对位移理论分析 | 第35-67页 |
| ·隧道围岩稳定性及安全性分析 | 第35-37页 |
| ·隧道位移极限状态 | 第35-36页 |
| ·隧道极限绝对位移分析 | 第36-37页 |
| ·隧道断面绝对位移分布与支护结构应力的关系 | 第37-61页 |
| ·初期支护不同约束模型内力数值模拟结果 | 第37-44页 |
| ·初期支护内力量测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 ·隧道断面绝对位移分布与支护结构应力的关系 | 第48-61页 |
| ·隧道支护结构极限应力对应的极限绝对位移分布规律 | 第61-66页 |
| ·等比例放大系数的确定 | 第61-63页 |
| ·内力变化图与最终内力数据 | 第63-65页 |
| ·结果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隧道现场实测绝对位移最终值预测 | 第67-87页 |
| ·隧道绝对位移量测结果分析 | 第67-73页 |
| ·隧道各测点绝对位移变化规律 | 第67-70页 |
| ·隧道断面绝对位移分布规律 | 第70-73页 |
| ·三维量测位移与传统量测位移分布规律对比分析 | 第73-85页 |
| ·传统量测位移情况 | 第73-75页 |
| ·传统量测位移变化规律 | 第75-82页 |
| ·隧道绝对位移分布规律与传统量测位移的比较 | 第82-85页 |
| ·隧道断面绝对位移分布规律 | 第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五章 隧道绝对位移控制基准建立 | 第87-95页 |
| ·隧道稳定性位移判别准则研究 | 第87-88页 |
| ·隧道极限绝对位移的确定方法 | 第87页 |
| ·隧道监控量测异常和险情研究 | 第87-88页 |
| ·控制基准建立原则与过程 | 第88-91页 |
| ·控制基准建立原则 | 第88-89页 |
| ·绝对位移控制基准建立步骤与结论 | 第89-91页 |
| ·控制基准现场应用概况 | 第91-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六章 隧道绝对位移软件分析系统 | 第95-112页 |
| ·编程语言平台 | 第95-101页 |
| ·Visual C#.NET 2.0 | 第95-97页 |
| ·Office Access 2003 | 第97-98页 |
| ·软件组成及其功能 | 第98-101页 |
| ·软件功能窗口介绍 | 第101-111页 |
| ·数据录入 | 第102-103页 |
| ·数据转换 | 第103页 |
| ·数据处理和绘制曲线界面 | 第103-106页 |
| ·安全性判别 | 第106-109页 |
| ·Office连接 | 第109页 |
| ·视频动画 | 第109-111页 |
| ·使用帮助 | 第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结论 | 第112-115页 |
| 1.确定绝对位移基准的制定方法 | 第112页 |
| 2.理论数值分析 | 第112页 |
| 3.现场位移数据统计分析 | 第112-113页 |
| 4.现场统计与数值分析比较 | 第113页 |
| 5.结合异常和险情断面判断 | 第113-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