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视觉系统初级形状信息处理的神经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背景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视觉信号处理的一般过程 | 第14-17页 |
·视觉通道 | 第15-16页 |
·形状处理的概述 | 第16-17页 |
·神经连接、感受野与神经机制 | 第17页 |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视觉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 第19-33页 |
·皮层结构以及细胞类型 | 第19-23页 |
·外侧膝状体(LGN) | 第19-20页 |
·初级视皮层(V1) | 第20-22页 |
·V2 皮层 | 第22页 |
·V4 皮层 | 第22-23页 |
·视觉通道的组织 | 第23-25页 |
·视觉通道的起源——视网膜到 LGN 的联系 | 第23-24页 |
·视觉通道的投射关系 | 第24-25页 |
·K 通道 | 第25-29页 |
·信号的形成 | 第25-26页 |
·信号的传递 | 第26-28页 |
·K 通道的作用 | 第28-29页 |
·形状信息的处理过程 | 第29-32页 |
·形状信息处理的规律 | 第29-31页 |
·形状元素与元素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仿生视觉系统神经连接设计 | 第33-45页 |
·三条视觉通道的建模 | 第33-37页 |
·通道的组织 | 第33-36页 |
·三条通道的皮层回路 | 第36-37页 |
·神经连接设计 | 第37-42页 |
·P 通道的投射关系 | 第37-40页 |
·K 通道的投射关系 | 第40-41页 |
·P 通道与 K 通道的混合投射关系 | 第41-42页 |
·仿生视觉系统的信号连接与传输速度 | 第42-44页 |
·仿生视觉系统的皮层间连接关系 | 第42-43页 |
·信号作用的时序关系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仿生视觉系统神经元感受野设计 | 第45-65页 |
·生物系统的细胞感受野类型 | 第45-47页 |
·中心-周围拮抗感受野 | 第45-46页 |
·空间拮抗感受野 | 第46-47页 |
·V1 皮层内方位选择性感受野的设计 | 第47-54页 |
·最简单细胞 | 第48-49页 |
·简单细胞 | 第49-52页 |
·复杂细胞 | 第52-54页 |
·V2 皮层感受野设计 | 第54-56页 |
·端点细胞感受野结构设计 | 第54-55页 |
·交点编码细胞感受野结构设计 | 第55-56页 |
·V4 皮层感受野结构设计 | 第56-57页 |
·感受野位置关系的数学模型 | 第57-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仿生视觉系统的神经机制 | 第65-83页 |
·前馈机制 | 第65-66页 |
·抑制机制 | 第66-69页 |
·反馈机制 | 第69-73页 |
·主要的反馈回路 | 第70-71页 |
·反馈的作用方式 | 第71-73页 |
·耦合机制与侧抑制 | 第73-76页 |
·K 通道的应用——闪光探测的机制 | 第76-77页 |
·神经机制的数学关系 | 第77-82页 |
·同源关系 | 第79-80页 |
·同靶关系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仿生视觉系统实验 | 第83-103页 |
·神经机制对初级形状信息处理的作用 | 第83-93页 |
·前馈作用 | 第83-87页 |
·耦合及侧抑制作用 | 第87-90页 |
·反馈作用 | 第90-93页 |
·初级形状信息的识别 | 第93-97页 |
·快速信号对慢速信号的反馈机制 | 第97-99页 |
·视觉通道的组织机制 | 第99-101页 |
·闪光的捕捉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3页 |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