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米家寨隧道施工力学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9页
1 绪论第9-21页
   ·引言第9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9页
     ·浅埋偏压隧道研究现状第11-13页
     ·小净距隧道研究现状第13-16页
     ·开挖面空间效应研究现状第16-19页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米家寨隧道监控量测及施工灾害分析第21-37页
   ·米家寨隧道概况第21-22页
     ·工程简介第21-22页
     ·地层岩性第22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22页
   ·隧道设计参数与施工方法第22-24页
     ·隧道设计参数第22-23页
     ·隧道施工方法第23-24页
   ·米家寨隧道监控量测及其成果分析第24-27页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第24-25页
     ·米家寨隧道监控量测成果分析第25-27页
   ·隧道施工期间灾害现象第27-34页
     ·左线开挖面处“冒顶”现象第28-30页
     ·左线初期支护开裂现象第30-32页
     ·右线掌子面拱顶塌方及初支剥落坍塌第32-33页
     ·灾害现象总结第33-34页
   ·浅埋偏压隧道病害处理方案设计第34-37页
     ·病害处理原则与流程第34-35页
     ·病害的基本分析与分类处理要求第35-36页
     ·隧道病害处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第36-37页
3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析第37-55页
   ·隧道支护结构计算基本理论第37-40页
     ·隧道支护结构受力特点第37页
     ·隧道结构体系计算理论第37-39页
     ·地下工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第39-40页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第40-51页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的判定第40-43页
     ·单洞浅埋偏压隧道荷载计算第43-45页
     ·浅埋小净距隧道荷载计算第45-48页
     ·浅埋偏压小净距双洞荷载计算第48-50页
     ·有关问题讨论第50-51页
   ·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分析第51-54页
     ·基本假设及参数选取第51-52页
     ·覆盖层厚度变化时围岩压力分析第52-53页
     ·地表坡度变化时围岩压力分析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4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影响因素数值分析第55-89页
   ·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第55-58页
     ·弹塑性基本理论第55-56页
     ·屈服准则第56-57页
     ·有限元分析过程及MIDAS/GTS 软件介绍第57-58页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第58-61页
     ·数值计算基本假定第58-59页
     ·模型荷载及边界条件第59页
     ·模型参数的选取第59页
     ·数值模型计算过程第59-61页
     ·数据控制点选取第61页
   ·覆盖层厚度变化时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1-70页
     ·围岩应力变化特征第61-64页
     ·支护结构内力变化特征第64-66页
     ·位移变化特征第66-69页
     ·覆盖层厚度变化时计算结果小结第69-70页
   ·地表坡度变化时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0-78页
     ·围岩应力变化特征第70-73页
     ·支护结构内力变化特征第73-74页
     ·位移变化特征第74-78页
     ·坡度变化时计算结果小结第78页
   ·不同施工方法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8-88页
     ·四种工法施工步序介绍第78-79页
     ·围岩应力变化特征第79-81页
     ·支护结构内力变化特征第81-82页
     ·位移变化特征第82-87页
     ·不同工法时计算结果分析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5 米家寨隧道三维开挖模拟及其空间效应分析第89-109页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89-91页
     ·模型荷载及边界条件第89-90页
     ·模型参数的选取第90页
     ·施工工序及计算过程第90-91页
   ·围岩及支护结构应力分析第91-96页
     ·围岩应力特征第91-94页
     ·锚杆内力特征第94-96页
     ·喷射混凝土应力特征第96页
   ·位移特征及空间效应分析第96-105页
     ·围岩总体位移特征第96-98页
     ·初期支护位移特征第98-102页
     ·左线开挖对右线位移影响第102-105页
   ·塑性区特征分析第105-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6 结论与建议第109-111页
   ·本文结论第109-110页
   ·对施工的几点建议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附录第117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7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动力汽车用Ni-MH电池组温度均匀性的研究
下一篇:集装箱码头后方堆场箱位分配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