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引言 | 第10页 |
1 稻米主要生化组分及其形态解剖学特征 | 第10-14页 |
·淀粉的形态及结构 | 第10-13页 |
·淀粉的形态 | 第10-12页 |
·淀粉与稻米品质 | 第12-13页 |
·稻米蛋白质的分布与形状 | 第13-14页 |
2 稻米外观品质 | 第14-17页 |
·稻米外观品质的评价标准 | 第14-15页 |
·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与遗传机制 | 第15-17页 |
·稻米垩白形成的形态学机制 | 第15页 |
·源库关系与稻米垩白 | 第15-16页 |
·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 | 第16-17页 |
3 氮肥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17页 |
4 本研究切入点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氮素对垩白影响的年际及基因型差异 | 第21-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水稻糙米组成的氮素效应 | 第24-25页 |
·氮素与品种互作对各类型米发生的影响 | 第25-29页 |
·氮素处理下各类型米发生的年际间差异 | 第29-31页 |
·不同基因型粳稻品种各类型糙米百分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31-32页 |
·不同基因型粳稻品种各类型糙米百分含量的基因型差异 | 第32-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糙米组成的氮素效应 | 第34页 |
·氮素处理对完全米、腹白米、心白米发生的影响 | 第34页 |
·氮素处理对背白米发生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粳稻品种各类型糙米百分含量的基因型差异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氮素对垩白米形态解剖学特性的影响 | 第38-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测定项目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氮素处理对腹白米、心白米胚乳结构的影响 | 第39-42页 |
·不同品种腹白米、心白米胚乳结构差异 | 第42-46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氮素对垩白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50-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测定项目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氮素施用对水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氮素施用对水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第53页 |
·无氮处理下完全米、心白米和腹白米在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 | 第53-55页 |
·高氮处理下完全米、心白米和腹白米在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 | 第55-57页 |
·完全米、心白米和腹白米在单粒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 | 第57-58页 |
·氮素对不同垩白米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 第58页 |
·氮素对宁粳1号垩白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氮素对宁粳1号垩白米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第59-60页 |
·氮素对早丰9号垩白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氮素对早丰9号垩白米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第61-62页 |
3 讨论和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4-68页 |
1 讨论与结论 | 第64-65页 |
·氮素对稻米垩白形成的影响 | 第64页 |
·稻米垩白的形态学研究 | 第64-65页 |
·稻米垩白形成机制探讨 | 第65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5-66页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索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