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栽培品种群体粒形性状及百粒重的关联分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3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3页
  1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第13-19页
   ·作物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研究意义第13页
   ·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第13-18页
     ·农艺性状的鉴定第13-14页
     ·耐性、抗病虫性的鉴定第14-15页
     ·外源种质资源的利用第15-16页
     ·品质性状的评价第16页
     ·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6-17页
     ·构建核心种质第17-18页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问题第18页
   ·作物育种与种质资源研究第18-19页
  2 大豆数量性状遗传与作物育种第19-21页
   ·数量性状遗传与作物育种的关系第19-20页
   ·大豆产量性状遗传研究的重要性第20页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第20-21页
  3 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第21-31页
   ·关联分析的概念与研究意义第21-22页
   ·关联分析的统计方法第22-24页
   ·关联分析在人类疾病遗传中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关联分析在主要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进展第25-28页
     ·玉米第25-26页
     ·拟南芥第26页
     ·大豆第26-27页
     ·水稻第27-28页
     ·其它植物第28页
   ·关联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关联分析的应用前景第29-31页
     ·关联分析与连锁作图的整合第29-30页
     ·关联分析与功能标记的开发及应用第30页
     ·关联分析与植物基因组学相结合第30-31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1-33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33-71页
 第二章 关联定位群体的遗传特征第35-51页
  1 引言第35-36页
  2 材料方法第36-38页
   ·供试材料第36页
   ·SSR标记分析第36-37页
     ·DNA提取第36-37页
     ·PCR扩增体系第37页
     ·电泳和银染体系第37页
   ·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聚类分析第37-38页
   ·群体LD状态衡量第38页
  3 结果分析第38-48页
   ·群体结构第39-40页
   ·遗传多样性第40-41页
   ·群体LD分析第41-48页
     ·LD与群体结构的关系第41-42页
     ·LD与遗传距离的关系第42-48页
  4 讨论第48-51页
   ·群体结构效应第49页
   ·LD与关联分析第49-51页
 第三章 大豆粒形性状及百粒重的关联分析第51-71页
  1 引言第51-5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供试材料第52页
   ·粒形性状及百粒重测定第52-53页
     ·粒形性状的测定第52-53页
     ·百粒重的测定第53页
   ·分子标记分析第53页
   ·数据处理第53页
     ·LD的衡量第53页
     ·群体结构分析第53页
   ·关联分析第53-54页
     ·关联分析方法第53-54页
     ·优异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确认第54页
     ·优异亲本组合的选配第5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4-67页
   ·大豆品种群体粒形和百粒重的表型特征第54-55页
   ·大豆品种群体粒形和百粒重的相关分析第55-56页
   ·大豆粒形及百粒重的关联分析第56-61页
     ·经验贝叶斯方法关联分析结果第56页
     ·TASSEL软件关联分析结果第56-57页
     ·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第57-61页
   ·籽粒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第61-62页
   ·优异亲本组合的选配第62-67页
  4 讨论第67-71页
   ·检测位点的可靠性第67页
   ·数量性状相关分析的遗传剖析第67-68页
   ·分子设计育种第68页
   ·TASSEL关联分析结果的剖析第68-71页
第三部分第71-75页
 第四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第73-75页
   ·全文结论第73-74页
   ·本研究创新点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
下一篇:利用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研究不同棉种分子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