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利用早籼稻珍汕97B改良的新不育系特征特性及配合力分析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利用早籼稻珍汕97B改良新不育系的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国内水稻籼型三系不育系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5-17页
     ·当前不育系选育研究的主要进展第15-17页
       ·新育成的不育系数量多,不育胞质类型多样第15-16页
       ·重视优质不育系的选育研究第16页
       ·不育系的抗性有一定的提高第16页
       ·加强了对不育系异交特性的选育研究第16-17页
     ·籼型三系不育系的存在问题第17页
       ·新不育系配制的优势组合少,其产量水平没有明显突破第17页
       ·不同不育胞质对杂种产量的优势效应不明显第17页
       ·不育系的产量、品质与抗性三者间的矛盾未能较好的协调第17页
   ·杂交水稻亲本配合力研究状况第17-22页
     ·杂交水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第18-20页
     ·杂交水稻亲本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第20-21页
     ·杂交水稻亲本配合力与亲本自身表现型的关系研究第21-22页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2-24页
     ·利用珍汕97B改良的新不育系特征特性研究技术路线第22页
     ·新选早籼稻不育系制种产量对比研究技术路线第22页
     ·新选早籼稻不育系配合力研究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利用珍汕97B改良的新不育系特征特性第24-35页
   ·材料与方法第24页
     ·供试材料第24页
     ·田间种植及性状调查第24页
   ·结果与分析第24-34页
     ·珍品A的特征特性第24-28页
       ·形态特征第24-25页
       ·生育期及主茎叶片数第25-26页
       ·稻米品质第26页
       ·稻瘟病抗性第26页
       ·育性及开花习性第26页
       ·珍品A可恢复性和配合力第26页
       ·珍品A制繁种情况第26-28页
     ·珍农256A的特征特性第28-30页
       ·形态特征第28页
       ·丰产性第28-29页
       ·生育期第29页
       ·稻米品质第29页
       ·稻瘟病抗性第29页
       ·育性及开花习性第29-30页
       ·可恢复性和配合力第30页
       ·制繁种情况第30页
     ·珍农257A的特征特性第30-33页
       ·形态特征第30-31页
       ·丰产性第31-32页
       ·生育期第32页
       ·稻米品质第32页
       ·稻瘟病抗性第32页
       ·育性及开花习性第32页
       ·可恢复性和配合力第32-33页
       ·制繁种情况第33页
     ·珍农567A的特征特性第33-34页
       ·形态特征第33页
       ·生育期第33页
       ·稻米品质与抗性第33页
       ·育性及开花习性第33-34页
       ·可恢复性和配合力第34页
   ·讨论与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新选早籼稻不育系制种产量的比较研究第35-42页
   ·材料与方法第35页
     ·供试材料第35页
     ·试验设计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7个组合制种产量及其差异显著性第35-36页
     ·7个制种组合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其差异显著性第36-37页
     ·7个制种组合每穗总粒数及其差异显著性第37-38页
     ·7个制种组合每穗实粒数及其差异显著性第38-39页
     ·7个制种组合异交结实率及其差异显著性第39-40页
     ·7个制种组合千粒重及其差异显著性第40-41页
   ·讨论与结论第41-42页
第四章 新选早籼稻不育系配合力分析第42-57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供试材料第42页
     ·试验方法第42-43页
       ·田间种植与农艺性状调查第42-43页
       ·主要稻米品质性状的测定第43页
     ·数据分析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55页
     ·49个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第43-44页
     ·49个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第44-45页
     ·配合力分析第45-55页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45页
       ·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第45-47页
       ·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第47-48页
       ·49个杂交组合的7个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第48-50页
       ·49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保持系、恢复系的稻米品质检测结果第50-55页
   ·讨论与结论第55-57页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附录第61-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磷转运蛋白基因OsPTl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