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9-18页 |
·“适者生存”的定义与理解 | 第9-10页 |
·“适者生存”的原文字由来 | 第9页 |
·本文中“适者生存”的定义 | 第9-10页 |
·建筑与地域的关系 | 第10-16页 |
·关于建筑地域性的解释 | 第10页 |
·自然、科技、人文三大环境的不同对于建筑的影响 | 第10-13页 |
a.自然地域对建筑的限定 | 第10-11页 |
b. 科技发展对建筑的限定 | 第11-12页 |
c. 人文理念对建筑的限定 | 第12-13页 |
·地域性建筑的另一要素——时间 | 第13-16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 第16-18页 |
·本论文中关于比较方法定义与定位的解释 | 第16页 |
·运用比较方法探究“适者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民居的自然环境适应性分析——气候、地形、风水决定的建筑形式与分布 | 第18-33页 |
·西南、西北民居自然环境适应性基础特征 | 第18-30页 |
·气候影响下的西南、西北民居 | 第18-21页 |
·地形限制下的西南、西北民居 | 第21-30页 |
·透视风水寻找民居自然环境适应规律 | 第30-33页 |
第三章:民居的科技环境适应性分析——营造技法、就地取材与装饰技巧三大因素构筑的建筑形式 | 第33-53页 |
·西南、西北民居建筑营造技法与取材技巧 | 第33-40页 |
·西南少数民族民居营造与取材风格 | 第33-37页 |
·西北汉族民居营造及选材特色 | 第37-40页 |
·建筑技术构成建筑形式的典型案例 | 第40-43页 |
·西北窑洞民居的减灾智慧与黄河之上的“遇水不倒屋” | 第40-41页 |
·西南苍山洱海的大理防风屋与墙倒屋不塌的丽江古镇 | 第41-43页 |
·西南、西北民居装饰技法之异同 | 第43-53页 |
a. 石雕 | 第43-45页 |
b. 砖雕 | 第45-48页 |
c. 木雕 | 第48-51页 |
·西南、西北装饰彩绘技法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民居的人文环境适应性分析——生产方式、民俗文化、精神、信仰、审美观念产生的互动关系 | 第53-72页 |
·人文环境下的民居 | 第53页 |
·人文环境里生活生产方式、民俗文化与民居建筑的互动关系 | 第53-62页 |
·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 | 第53-56页 |
·民俗文化的影响 | 第56-62页 |
·人文环境里精神、信仰、审美与民居建筑的互动关系 | 第62-71页 |
·精神意识的牵引 | 第63-65页 |
·信仰礼教的指导 | 第65-66页 |
·审美情趣的传承 | 第66-71页 |
a.传统民居的自然美——以“土为生”的西南土掌房与西北窑洞 | 第67页 |
b. 传统民居的形式美——以“局为巧”的西南丽江与西北晋中大院 | 第67-68页 |
c.传统民居的意境美——以“陶为韵”的西南建水与西北陈炉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民居未来研究之启示 | 第72-79页 |
·与时俱进的民居理念 | 第72页 |
·百花齐放的地域性民居形态再生设计之取向 | 第72-79页 |
·绿色窑洞再生模式 | 第72-76页 |
·有机更新的“类四合院”模式 | 第76-77页 |
·文化遗产下的丽江模式 | 第77-79页 |
第六章:结束语 | 第79-81页 |
·对于本土化、特色化设计的科学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附录一 | 第82-84页 |
附录二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表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