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选题动机与选题目的 | 第12-14页 |
·选题动机 | 第12-13页 |
·现代设计在中国的产生有其自然历史背景 | 第12页 |
·设计教育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关键与基石 | 第12-13页 |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13页 |
·选题目的 | 第13-14页 |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特点,探索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之方式方法 | 第13-14页 |
·全球化环境中,实现中国文化的“文化自觉” | 第14页 |
·研究意义与文章架构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文章架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艺术设计之“魂”——文化 | 第16-27页 |
·文化 | 第16-22页 |
·何为“文化” | 第16-17页 |
·文化是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环境的的产物 | 第17-19页 |
·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背景 | 第17-18页 |
·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基础 | 第18-19页 |
·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是“文化特色”的基础 | 第19页 |
·多元化、交融性、稳定性与承传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 | 第19-22页 |
·文化多元化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即文化多元化 | 第20页 |
·文化只有经过不断交流碰撞才能产生更先进的文化,即文化交融性 | 第20-21页 |
·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碰撞,却始终一脉相承,具有相对稳定性 | 第21-22页 |
·文化无所谓优劣,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即文化传承性 | 第22页 |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核心与灵魂 | 第22-23页 |
·文化的多元化、交融性、稳定性与承传性等本质属性亦使得艺术设计具有多样、交融性、稳定性与承传性等本质特征。 | 第23-26页 |
·文化的多元化属性决定艺术设计中国“特色”之必然,即设计的多样性 | 第23-24页 |
·文化的碰撞交流,使得艺术设计永葆青春,即设计的交融性 | 第24-25页 |
·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决定设计文化具有稳定性特征 | 第25页 |
·文化的时代延续性属性,设计文化亦具有传承性特征 | 第25-26页 |
小结: 中国文化背景下必然产生具有中国特点的艺术设计文化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艺术设计之“源”——“文化基因” | 第27-44页 |
·文化基因 | 第27-43页 |
·基因 | 第27页 |
·文化基因 | 第27-28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 | 第28-34页 |
·整体观、系统观、时空观、联系观等观念 | 第28-31页 |
·整体观、系统观、时空观、联系观等观念产生了“象”思维方式 | 第31-32页 |
·“象”思维方式通过“观物取象”的方法实现; “观物取象”的实现过程,通过意象思维认识世界 | 第32-34页 |
·基于中国文化而产生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特点 | 第34-43页 |
·重顺天应人 | 第34-35页 |
·重圆满完整 | 第35-36页 |
·重表情达意 | 第36-37页 |
·重象征寓意 | 第37-39页 |
·重道德礼法 | 第39-40页 |
·重以神传情 | 第40-41页 |
·重含蓄内敛 | 第41页 |
·重中和为美 | 第41-43页 |
·中国特色艺术设计现实意义 | 第43-44页 |
·中国设计基于中国文化特点是良性发展方向 | 第43页 |
·全球化的冲击,“文化特色”是必然 | 第43-44页 |
·经济利益的驱使,“文化特色”是趋势 | 第44页 |
小结 “文化基因”是艺术设计之中国特色的根源 | 第44页 |
第四章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之“根”——文化基因“活学活用”中国设计的发展,需要改变设计观念,因此,中国设计的发展,教育是关键。 | 第44-58页 |
·文化基因“活学活用” | 第44-46页 |
·“基因”之环境适应机制与“因地制宜” | 第45页 |
·“基因”之文化传承机制与“因材施教” | 第45-46页 |
·文化基因“活”学“活”用 | 第46页 |
·基于中国设计文化形成的中国传统设计教育特征 | 第46-50页 |
·言传身教的教学形式 | 第46-47页 |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 第47-48页 |
·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 第48页 |
·一门深入,举一反三是教学实施的过程 | 第48-49页 |
·伦理道德为教学实施的规范 | 第49页 |
·传情表意为教学结果的评价标准 | 第49-50页 |
·重守轻传是古代设计教育的特点 | 第50页 |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产生了不相适应 | 第50-51页 |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之“文化基因”活学活用 | 第51-58页 |
·设计教育实施过程中:相较于科学细致专业划分更重于综合训练 | 第51-52页 |
·设计教育实施过程中:相较于课堂结合工作室更重工作室结合课堂 | 第52-53页 |
·相较于技能技巧与专业理论、文化素养相结合更重于现代意义的“言传身教” | 第53-54页 |
·相较于“素质教育”应将“被动接受”加以主观引导 | 第54-55页 |
·设计教育实施过程中:相较于设计理论更重设计实践 | 第55-56页 |
·设计教育实施过程中:相较于理性更重感性 | 第56页 |
·相较于抽象教学更重于象形观念 | 第56-58页 |
小结 “文化基因”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依据,是设计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保证 | 第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62页 |
·中国设计教育之“回归”:设计文化理性掌握与感性承传 | 第58-59页 |
·理性掌握:技能技法与理论思维方式 | 第58页 |
·感性承传:生活态度与“设计”态度 | 第58-59页 |
·中国设计教育理念:发掘古代、适应当代、预见将来 | 第59-60页 |
·“守”的意义 | 第59页 |
·“时”的必须 | 第59-60页 |
·“预”的必要 | 第60页 |
·文化自觉与和而不同 | 第60-62页 |
文章注释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A:调研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