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在实证与阐释之间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红学的两翼:实证与阐释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实证红学 | 第11-14页 |
一 实证红学的开端——胡适与新红学 | 第11-12页 |
二 实证红学的发展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阐释红学 | 第14-18页 |
一 传统阐释 | 第14-16页 |
二 现代阐释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的失衡:实证与阐释的分裂和冲突 | 第18-32页 |
第一节 方法论冲突 | 第18-24页 |
一 实证对阐释的攻讦 | 第19-22页 |
二 阐释对实证的诘难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方法论僭越 | 第24-32页 |
一 实证主义——红学研究极端客观化批判 | 第25-28页 |
二 过度阐释——红学研究极端主观化批判 | 第28-32页 |
第三章 观念的悖谬:实证与阐释分裂、冲突的根源 | 第32-42页 |
第一节 红学观念的差异 | 第32-37页 |
一 客观实录 | 第33-34页 |
二 主观建构 | 第34-37页 |
第二节 社会文化思潮 | 第37-42页 |
一 “唯科学主义” | 第37-38页 |
二 泛意识形态化 | 第38-40页 |
三 主体性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格局的重建:实证与阐释的融合 | 第42-49页 |
第一节 融合的前提 | 第42-44页 |
一 阐释对实证的范导性 | 第42-43页 |
二 实证对阐释的规约性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融合的途径 | 第44-49页 |
一 红学观念的统一——融合的首要因素 | 第44-45页 |
二 心理层面——融合的纽带 | 第45-47页 |
三 精神层面——融合的至高境界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