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 第7-12页 |
一、研究的方法 | 第7-8页 |
二、研究的过程 | 第8-12页 |
第一章 什么是回访? | 第12-17页 |
第一节 什么是回访? | 第12-15页 |
一、什么是回访? | 第12-13页 |
二、回访的类型 | 第13-14页 |
三、回访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回访的步骤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周立波与《暴风骤雨》 | 第17-21页 |
第一节 周立波其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暴风骤雨》的创作过程和影响 | 第18页 |
第三节 《暴风骤雨》介绍 | 第18-20页 |
一、主题 | 第18-19页 |
二、情节 | 第19页 |
三、人物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回访《暴风骤雨》的可能性与特殊性 | 第21-32页 |
第一节 《暴风骤雨》的风格——对其进行回访的前提 | 第21-22页 |
一、真实性 | 第21-22页 |
二、典型性 | 第22页 |
第二节 《暴风骤雨》的创作过程与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相似性 | 第22-25页 |
一、什么是参与观察法? | 第22-23页 |
二、《暴风骤雨》的创作过程与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相似性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暴风骤雨》的风格与创作过程的背景分析 | 第25-27页 |
一、毛泽东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第25-26页 |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回访《暴风骤雨》的特殊性 | 第27-31页 |
一、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 第27-30页 |
二、回访的步骤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对《暴风骤雨》人物的核实 | 第32-43页 |
第一节 有原型的人物 | 第32-37页 |
一、老孙头 | 第32-33页 |
二、郭全海 | 第33-34页 |
三、白玉山夫妇 | 第34-35页 |
四、韩长脖与李青山 | 第35-36页 |
五、韩老七 | 第36页 |
六、杜善人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由几个原型拼接起来的人物 | 第37-40页 |
一、萧队长 | 第37-38页 |
二、赵玉林 | 第38-39页 |
三、韩老六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虚构与半虚构的人物 | 第40-42页 |
一、半虚构的人物 | 第40-41页 |
二、完全虚构的人物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对《暴风骤雨》故事情节的核实 | 第43-52页 |
第一节 真实与基本真实的故事情节 | 第43-46页 |
一、马车载来工作队 | 第43-44页 |
二、诉苦会发动群众 | 第44页 |
三、扫堂子运动 | 第44-45页 |
四、挖浮财运动 | 第45-46页 |
五、萧队长挨黑枪 | 第46页 |
第二节 真实与虚构参半的故事情节 | 第46-49页 |
一、斗争地主韩老六 | 第46-48页 |
二、闹胡子 | 第48页 |
三、分马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虚构的故事情节 | 第49-51页 |
一、赵玉林的死 | 第49-50页 |
二、郭全海抗击土匪 | 第50页 |
三、老田头诉苦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