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群体网络虚拟行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6-12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 | 第6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6-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6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6-8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研究范围 | 第12-1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第二节 网络虚拟行为 | 第12-15页 |
一、网恋 | 第12-13页 |
二、网络同居 | 第13-14页 |
三、网络虚拟性行为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已婚群体 | 第15-17页 |
第三章 网络虚拟行为对婚姻家庭影响 | 第17-24页 |
第一节 虚拟行为导致家庭角色冲突 | 第17-19页 |
一、自身多角色冲突 | 第18-19页 |
二、角色间冲突 | 第19页 |
第二节 身份认同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婚姻家庭形式内容的影响 | 第20-24页 |
一、婚姻家庭形式内容的变迁 | 第20-22页 |
二、网络虚拟行为对婚姻变迁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四章 网络虚拟行为成因分析 | 第24-35页 |
第一节 网络科技因素 | 第24页 |
第二节 社会环境因素 | 第24-30页 |
一、快餐时代的高压释放 | 第24-26页 |
二、传统道德背后的释放 | 第26-27页 |
三、现实的不完美 | 第27-28页 |
四、价值观念的变化 | 第28-29页 |
五、社会控制弱化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已婚群体自身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一、已婚群体婚姻期望因素 | 第30-31页 |
二、已婚群体的职业因素 | 第31-32页 |
三、性疾病的无效传播 | 第32页 |
第四节 虚拟行为本身的特性 | 第32-35页 |
一、身份的匿名性 | 第32-33页 |
二、内心的真实性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已婚者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虚拟行为 | 第35-39页 |
第一节 网络虚拟行为带来的新家庭问题 | 第35-37页 |
一、情感淡化与责任缺失 | 第35页 |
二、精神上的婚姻越轨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如何调试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 第37-39页 |
一、加强家庭责任减少角色冲突 | 第37-38页 |
二、寻求欲望与责任的平衡点 | 第38-3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介绍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