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课题的由来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岩溶塌陷研究发展 | 第12-13页 |
·国内岩溶塌陷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资料、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20页 |
·研究资料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工作计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地质环境背景概况 | 第20-37页 |
·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及地貌 | 第20-24页 |
·地理位置与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气象 | 第21页 |
·水文 | 第21-22页 |
·地貌概况 | 第22-24页 |
·区域地质 | 第24-27页 |
·地层 | 第24-25页 |
·侵入岩 | 第25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5-27页 |
·水文地质 | 第27-31页 |
·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 第28-30页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30-31页 |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 第31页 |
·工程地质 | 第31-35页 |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 | 第31-32页 |
·主要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32-33页 |
·主要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33-35页 |
·环境地质 | 第35-37页 |
·地质灾害类环境地质问题 | 第35-36页 |
·环境污染类环境地质问题 | 第36页 |
·典型工程类环境地质问题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岩溶发育规律与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形成机制 | 第37-63页 |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概况 | 第37-39页 |
·岩溶地面塌陷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岩溶地面塌陷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可溶岩、岩溶发育特征 | 第39-47页 |
·可溶岩发育特征 | 第39-42页 |
·可溶岩岩溶发育特征 | 第42-46页 |
·土洞发育特征 | 第46-47页 |
·岩溶地面塌陷类型特征与成因机制 | 第47-60页 |
·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和分布 | 第47-48页 |
·岩溶地面塌陷特征 | 第48-51页 |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 | 第51-56页 |
·岩溶地面塌陷控制条件及诱发因素 | 第56-60页 |
·工程实例——广州白云区夏茅村岩溶地面塌陷 | 第60-63页 |
·地面塌陷灾害基本情况 | 第60-61页 |
·地质环境特征 | 第61-62页 |
·塌陷灾害的成因机制分析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广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 第63-104页 |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概述 | 第63-64页 |
·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原则 | 第64-65页 |
·评价方法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65-82页 |
·风险评价方法 | 第66-79页 |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79-82页 |
·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过程 | 第82-91页 |
·评价因子库 | 第83-84页 |
·评价方法库 | 第84-85页 |
·评价方案库 | 第85-86页 |
·评价模块的实现 | 第86-91页 |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评价 | 第91-98页 |
·塌陷灾害易发性评价 | 第92-95页 |
·塌陷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95-98页 |
·塌陷灾害危险性分区 | 第98页 |
·塌陷灾害易损性评价 | 第98-100页 |
·建立模型 | 第98-99页 |
·建立模型 | 第99页 |
·塌陷灾害易损性的划分 | 第99-100页 |
·塌陷灾害风险评估 | 第100-104页 |
·风险评估模型 | 第100-102页 |
·塌陷灾害风险程度分区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