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有关资产专用性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有关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34页 |
·交易成本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形成基础 | 第21-24页 |
·交易成本的内涵及意义 | 第21-22页 |
·科斯定理的内容与价值 | 第22-23页 |
·启示 | 第23-24页 |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4-28页 |
·资产专用性的提出及内涵 | 第24-25页 |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研究逻辑 | 第25-27页 |
·启示 | 第27-28页 |
·剩余控制权、索取权配置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制度延伸 | 第28-34页 |
·不完全契约的产生 | 第28-30页 |
·不完全契约下的剩余控制权、索取权的配置 | 第30-32页 |
·启示 | 第32-34页 |
第3章 我国大学教育资源的资产专用性分析 | 第34-47页 |
·大学教育资源特征分析 | 第34-39页 |
·大学教育资源的资产专用性划分 | 第34-35页 |
·大学所有权与剩余控制权及索取权的非对称分布 | 第35-36页 |
·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 第36-38页 |
·大学的人力资源比物力资源更稀缺 | 第38-39页 |
·大学教育资源配置中资产专用性理念的缺失 | 第39-44页 |
·认识:市场边界模糊 | 第39-40页 |
·制度:制度体系僵化 | 第40-42页 |
·效益:办学效益低下 | 第42-44页 |
·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剩余索取权的博弈 | 第44-47页 |
·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确定──资产专用性角度 | 第44页 |
·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大学剩余索取权的动因分析 | 第44-47页 |
第4章 我国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47-56页 |
·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现状 | 第47-50页 |
·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47-48页 |
·分配:引入竞争机制 | 第48-49页 |
·利用:办学自主权大为提高 | 第49-50页 |
·大学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56页 |
·投资:对各投资主体的激励不足 | 第50-51页 |
·分配: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结合欠佳 | 第51-53页 |
·利用:流失和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 | 第53-56页 |
第5章 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构建 | 第56-65页 |
·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构建的目标 | 第56-57页 |
·确保大学三大职能的实现 | 第56-57页 |
·保障各投资主体的权益 | 第57页 |
·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构建的原则 | 第57-60页 |
·分类指导原则 | 第57-58页 |
·风险控制原则 | 第58-59页 |
·剩余权力共享原则 | 第59-60页 |
·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构建的内容 | 第60-65页 |
·构建竞争适度的教师聘任制 | 第60-62页 |
·实行教学辅助人员的市场化 | 第62-63页 |
·推进普通设备管理的市场化 | 第63页 |
·建立灵活高效的高精设备管理制度 | 第63-64页 |
·建立权力共享的多元筹资渠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创新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